咸宁老兵乡村谋发展 兴业闯出致富路

执着苦干、奋斗不止。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他们是冲锋在前的“战士”。

他们当中,有返乡创业的能人,有扎根家乡的“兵支书”。

在广袤的乡村,他们用奋斗书写老兵的担当作为。

老兵筑梦美丽乡村

“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乡亲们信任我,我就不能退缩,要把建设家乡的责任扛起来。”12月10日,在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官埠村,村党支部书记徐勇的一席话让人动容。

1999年,徐勇退役后回乡创业,在官埠桥镇开发了全镇第一个住宅小区。2012年,老支书找到他,希望他回村挑起担子。

9年多来,在徐勇的带领下,官埠村旧貌换新颜,获评省级“生态宜居村庄”。他说:“我将把最美退役军人这份荣誉化为动力,带领乡亲们一起振兴乡村。”

和徐勇一样,随州市随县厉山镇灯塔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何小军,也是一名返乡老板。

38岁的何小军曾在部队服役16年,多次参与航天发射保障任务。退役后,他一直在外做汽车机油生意。

2017年,何小军回到灯塔社区。在乡亲们的推选下,何小军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4年多来,何小军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路平了、灯亮了,大伙拍手称道。他还推动社区退役军人星级服务站创建,为社区60名退役军人提供精细化服务。何小军说:“一日戎装在身,一生军人情怀。对我来说,脱下的是绿色军装,不变的是为民初心。”

兴产业带村民走上致富路

产业兴,乡村才能振兴。

“水质好,鱼长得好,收成有把握咯!”12月10日一大早,59岁的保康县寺坪南河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维平,带着社员刘建华、龚德全一同登船前往水库查看。

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合作社,吸纳了寺坪镇5个自然村、112户因建水库搬迁的农户。14年来,合作社依靠发展生态养殖,带动农户致富。这一切,与马维平的努力分不开。

1979年参军,1983年退役。马维平退役后一直在企业工作。2006年10月,因企业改制,他下岗创业。揣着东拼西凑的120万元,他承包下家乡新建的寺坪水库。

依靠发展深水生态养殖,马维平带领库区112户渔民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合作社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合作社的生态鱼,已销至成都、西安等地,供不应求。马维平说:“虽然我已离开军营多年,但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严谨认真、雷厉风行的作风,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我将继续做大做强合作社,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通过产业吸纳再带动一批农户提高收入,为推动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从一名普通的退役士兵,到农业专家,拥有多家企业,仙桃市河堤岸生态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卫斌花了30多年时间。

王卫斌来自仙桃农村。1989年退役后,他4次参加高考,终于在1996年考入郑州工学院(现郑州大学)。之后,他又拿到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并被该校聘为农药学讲师。

作为一名高级农艺师,王卫斌除了将绿色健康的种植养殖技术传授给农民,还出资邀请专家为农户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累计组织农业技术培训会150场次以上,培训农户人数达10000人次以上。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王卫斌时刻牢记部队的培养和教育,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将自家农场的近5万斤蔬菜全部捐给居家隔离的市民,还向部分单位捐赠鸡蛋1.5万余枚。“无论走到哪里,我永远是一个兵,永远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王卫斌话语坚定。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董胜斌 艾志超

责任编辑:邵一玲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