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之年的邓爱民依然双脚沾满泥土,奔走在荆楚大地的田间地里,为乡村旅游发展把脉问诊。
他曾是农家伢,如今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些许白发、满脸笑容、热情淳朴,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他笑着说,这是长期在乡村工作的印记。
——1971年,邓爱民出生于湖北浠水农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数十年来,邓爱民关注旅游行业,钻研乡村旅游发展,把论文写在荆楚大地的绿水青山间。他为近百个乡村制定旅游扶贫规划方案,主持完成旅游规划课题200余项;将专业课堂搬到田野,带学生一起做规划;长期作为智库专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为近百乡村定制旅游扶贫规划
“我们现在有382名员工,95%以上是周边村民。”龙凤山景区工作人员费玲莉自豪地介绍。
龙凤山景区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刘仁八镇。10年前,这里是一座山火频发的荒山,被戏称为“龙无鳞凤无毛”,村民生活艰难,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
2008年,该村退伍军人刘合伍,返乡看到贫穷落后的面貌,萌发了兴业富民的想法,创办了龙凤山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在一次活动上刘合伍和邓爱民结识,他欣赏邓爱民的想法,请他来当首席专家。自此,邓爱民开始指导龙凤山景区发展建设,按“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打造“现代科技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品牌。
每年,邓爱民至少去龙凤山调研10次,每次都把整个山转个遍,日行程达2万多步。此外,他经常为景区员工开展讲座和培训。
如今的龙凤山已成热门的旅游景区,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突破80万人次,今年11月刚完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验收。龙凤山景区周边村庄也换了新颜,水泥路修建到农户家门口;村村建了水塘,户户安装了自来水,家家盖起了抽水式卫生间……5000多户周边村民走上了致富道路,八角亭村等8个行政村脱贫致富,人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周边村集体收入每年增收20万元以上。龙凤山项目还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像这样在邓爱民帮助下脱贫致富的案例很多。近年来,邓爱民带领师生团队先后为武汉市蔡甸区、黄陂区、江夏区、新洲区和云南省盐津县等地近百个乡村制定旅游扶贫规划方案,带动村民人均增收8000-10000元。
自费带学生 参与乡村蜕变全程
“我们旅游专业教学,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不如带学生实地去看。”邓爱民说,他的课经常就在田野上,比如在2014年,他的课堂就搬到了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檀木镇雾云山村。
雾云山村位于蕲春县北部边远山区,地处两省三县交界,距离县城有87公里。雾云山村高山林立,气候宜人,有300多亩高山梯田。由于交通不便,美丽的梯田鲜为人知。
2014年,邓爱民偶然得知雾云山村有梯田景观,就带着10多名学生到村里调研。他们发现,村里不少乡村小道长满杂草,就和村民一边清理杂草一边前行。“我们去调研的很多地方都是未开发的地方,荒路很常见,我们还爬过土坡走过雪地。”该校2014级研究生付瑜回忆。
那些天,在调研途中,邓爱民给学生们讲了不少乡村旅游发展知识,之后的4个月,他带着学生制定了150多页的开发梯田旅游资源和茶园招商引资的旅游发展方案,为雾云山村绘出美好蓝图。它成为该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18年,雾云山村经省旅游景区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如今的雾云山村,春天的油菜开花、春夏之交绿油油的秧苗、秋天金灿灿的稻谷和收割景象都吸引着游客的到来。目前,景区年接待游客量10万人次以上,村里依托旅游发展农家乐52户,村民最高年收入达40万以上。
“现在大家日子越过越好,这多亏了邓教授和他的学生们。”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檀木镇雾云山村村书记田保良说,伴随着梯田旅游的发展,村里公路几乎修到家家户户、外出年轻人都回到了家乡、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
“邓老师的课堂的魅力就在于此,看到我们的专业知识能给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很有成就感。”付瑜说。
据了解,十几年来,邓爱民都是自掏腰包,分期分批带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到乡村开展旅游资源调查。他鼓励并帮助学生把论文写在荆楚的青山绿水间。“学到的知识要用到实际,这是邓老师的口头禅。跟着邓老师到田野和基层去,我们很有收获。今后我也想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些实事。”他的博士生龙安娜说。
做行业智库 多次提供决策支持
数十年来,邓爱民一边奔走在田野,一边为我省旅游业发展建言献策。受湖北省、武汉市政府等部门委托,他负责编写了《湖北省旅游条例》《武汉市旅游条例》等,先后承担地方各级政府和委托的旅游规划课题200多项,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为旅游行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他还多次带领团队赴云南省盐津县,湖北省大冶市、通城县、建始县等地开展旅游专题调研活动,受邀为各地政府、企业开展旅游讲座、咨询、培训等服务,为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
他撰写的《湖北省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实践调查报告—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提升我省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实践绩效的对策与建议》被湖北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多个单位采纳;他提出的政策建议、指标体系已在120多个乡村实施。
2020年疫情期间,邓爱民与团队从年初开始便对曾经帮扶过的景点、酒店、文旅部门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他们遇到的困难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他撰写的抗疫咨询报告被《新华社内参》刊发,获时任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部长的雒树刚批示。
“2021年,武汉文化和旅游发展展现出强大的韧劲和蓬勃的生机。今年‘五一’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武汉在全国旅游目的地中持续稳居热门城市前十名。”邓爱民说,看到武汉旅游业在疫后浴火重生,他特别高兴。
邓爱民经常说,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能为国家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他很自豪。他也鼓励学院年轻教师为旅游行业发展贡献力量。“邓老师经常说,不能坐在教室里做科研,要走出去。从邓老师身上既学到了做旅游规划的方法,也切身体会到教师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的光荣。”常和邓爱民一起工作的同事张大鹏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钱学锋说:“邓爱民老师不仅自己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还鼓励同事、带领学生走向田间地头,开启‘田野课堂’,他讲好了中国故事、传播好了中国文化。”
文章来源: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通讯员 卓张鹏 实习生 王一婷
责任编辑:谢珊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