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苗:从鱼卵中孵出来的小鱼,体长7-8毫米,称鱼苗或鱼花。
二、夏花:鱼苗经过20-25的培育,长成3厘米左右称为夏花,也有把这一阶段分成1.5-2厘米的乌子和3厘米的夏花两个培育阶段。
三、水温:指水体的温度,一般用温度计测量,测量位置为水表以下50厘米。
水温是影响鱼类摄食和生长的第一因子。10-15摄氏度为弱生长期;15-24摄氏度为一般生长期;20-32摄氏度为适宜生长期;24-30摄氏度为最适生长期;水温超过32摄氏度鱼类摄食明显下降;水温超过33摄氏度,鱼类停止生长;水温超过36摄氏度,开始死亡。一般病毒和细菌疾病发在水温为25-30摄氏度时传染性最强;32摄氏度以上和18摄氏度以下时感染减弱。
四、溶解氧:又称溶氧,指溶解于水中氧气,简记为DO,单位mg/L(毫克每升)。
对于水产养殖而言,在一天24小时中,16小时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溶解氧多少往往是鱼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据统计,直接或间接缺氧致死的鱼类,约占养殖鱼类死亡总数的60%。
五、氨态氮又称氨氮:鱼类等水生动物主要代谢物及有机质氧化分解产物。
氨态氮包括离子氨和分子氨,离子氨不仅无毒,还是水生植物较易吸收氨肥;分子氨的毒性较强,对于水产养殖而言,分子氨应低于0.2mg/L。分子氨和离子氨在水中可相互转化。它们数量取决于养殖水体的PH值和水温;PH值越小,水温越低,分子氨的比例也越小,其毒性越低。
氨氮中毒特点:没有季节,没有昼夜,没有天气好坏之分;但多见于成鱼池、高产池、密养池及能灌不能排的鱼池。
氨氮中毒症状:呼吸急促,乱游乱窜,时而浮起,时而下沉,时而跳跃挣扎,游动迟缓,麻痹乏力;体暗,鳃乌,口腔发紫,粘液增多。最后活动力丧失,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氨氮中毒后,开启增氧机,池鱼四散回避,不敢靠近。撒泼增氧剂,浮游鱼群仍毫无反应。
六、亚硝酸盐: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
溶氧充足时可进一步氧化为无毒硝酸盐,溶氧不足情况下则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主要受水温,PH值和溶解氧影响,水温越高,PH值越大,溶解氧越高,则亚硝酸盐的水平越低,反之亦然。
对于水产养殖而言,亚硝酸盐应低于0.1mg/L,亚硝酸盐中毒一般为慢性反应,表现为摄食量下降,鳃丝及鳃盖内表面血管呈暗紫红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骚动不安,体力衰退,游泳无力,鱼体柔软,背部地面呈黄色,某些代谢器官功能衰竭,情况严重将导致死亡。长期处于高浓度亚硝酸盐的水体中,鱼草会发生出血病。
文章来源:水产研究社
责任编辑:张晓曼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