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民间谚语何其多?

今年2月4日立春,古代春、夏、秋、冬之“四立”为四季开始。立春乃春季的开始。但因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也就不一,而且“立”的具体气候意义亦不显著,不能适用于全国各地。在气候意义上,通常以每5天滑动的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的始日作为春季开始。因此,此间很多地区仍然是冬季。

在江汉平原立春后气温开始回升,但真正春季要等到3月份了。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初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通常越冬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小麦也将拔节,作物蒸腾作用开始有所增强,需水耗肥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其实,很早以前江南一带的农谚就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春季备耕工作也该开始了。

“立春”有很多基于天气达极寒后开始转暖的天气谚语,诸如:“立春一日,水暖三分”、“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打春冻人不冻水;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在预测天气变化上有: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立春晴,雨水匀;立春寒,一春暖。说的是立春或前后天气晴好,主风调雨顺。至于“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这就不能从阴历的角度说早迟了。

“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春雪百日还乡水”是反映冷空气活动有百日左右的韵律关系;“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春脖短,早回暖,常常出现倒春寒”表明回暖过早,物极必反还会转冷的,人们不可为某种“过暖”的虚张声势所迷惑。当然,在气候历史演变的的长河中,不仅会有不少“旋涡”,而且还存在“变迁”。由于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的不当干预,像引起大气“温室效应”的气候变暖,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还会发生,对此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在任何时候都要防患于未然。

文章作者: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 李子豪

责任编辑:王艳平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作者: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