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鱼面 “云”上飞 传统鱼面“游”上网

云梦鱼面,是湖北地区特色小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主产于云梦而得名。

云梦鱼面名气虽大,但以往仅在云梦境内和周边销售,“拥有200多年历史,却没走出200里地”。

如今,云梦鱼面已通过“云端”,飞到全国各地千家万户的餐桌。

销路一直限于云梦及周边

春节前夕,是云梦鱼面的销售旺季。

见到刘文华时,他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不断打入的电话和涌进的微信信息,都是找他订购鱼面。

“逢年过节,就是想念一碗腊肉、大蒜炖的家乡鱼面。”在深圳创业多年的云梦人李涛,几乎每年都会找刘文华购买50斤鱼面。

刘文华,孝感“云梦鱼面”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做鱼面已30余年。“刘文华”牌鱼面,是当地人忘不掉的乡愁,也是馈赠亲友的特色礼品。

“云梦鱼面的制作十分讲究,将现剖的活鱼剁成鱼泥,掺入淀粉和面粉,混合成面团,手工擀至薄如纸,一斤鱼面切成108刀……”聊起云梦鱼面工艺,刘文华滔滔不绝。

作为拥有2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小吃,云梦鱼面获誉不少: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银质奖章;2010年通过国家地理标识认证;2018年,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气虽大,但几十年来,云梦鱼面的销路却一直仅限于云梦及周边。

多年来,刘文华在手工制作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对于如何打开市场有心无力。

2010年,刘文华把大学刚毕业的儿子刘静唤回云梦,帮忙经营自家的鱼面厂。

传统鱼面“游”上网

电商专业毕业的刘静,看到父亲仍在用传统的方式销售鱼面,决定尝试让鱼面“上网”。

注册淘宝店,拍摄高清图片,撰写销售文案,科班出身的刘静干劲十足。

原以为会顺风顺水,卖出爆款,但几年下来,刘静感到挫败——生意冷冷清清,每月寥寥几单,网店只能勉强维持运转。

问题出在哪里?刘静找到云梦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的专业人士。经过点拨,刘静意识到,云梦鱼面虽是老字号产品,品质好,但包装三十年如一日,显得“老土”,早已不能满足年轻群体的消费需求。

先“瘦身”,将10斤装的大包装换成200克的独立小包装,同时搭配上小包装白花菜,满足当下一人食的消费新趋势;

再“换装”,外包装采用暖色调,搭配简约插画和网感十足的广告语,迎合年轻消费群体追求时尚、精致的消费习惯。

刘静还邀请当地网红进驻工厂,在抖音、拼多多、微信视频号等平台现场带货。

结果令人惊喜,两个月的网络销量赶超以往三年的销量。

整合5家企业抱团发展

虽然在网上销路不错,但刘静知道,云梦鱼面要想走得更远,单靠一己之力难以实现。

早在2000年,当地一些企业曾尝试将云梦鱼面做成速食产品,但由于技术上难以突破,最终以失败告终。

云梦县城关镇党委副书记文龙告诉记者,云梦鱼面产业发展存在传统作坊式生产、品牌杂乱、产品难以长期存储等问题。

“要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产业。”去年底,云梦整合刘文华鱼面厂为代表的5家鱼面生产企业,成立云梦鱼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统一“云梦鱼面”品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外部品牌、统一对外销售。

刘文华作为新公司的法人代表,打算让云梦鱼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引入新资本,建设现代化生产线,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记者了解到,云梦正在拟定云梦鱼面产业发展规划,制订支持企业发展措施,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出台云梦鱼面地方生产标准,推进云梦鱼面做大做强。

春节前夕,云梦电商服务中心,一场专门为云梦鱼面举行的产品资源对接会举行。面对十多名本地带货主播,刘文华父子一一讲解了鱼面的制作工艺、营养价值、所获荣誉等。“期待更多人的了解云梦鱼面、爱上云梦鱼面。”刘文华说。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谭倩

责任编辑:邵一玲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