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农民富。近年来,黄石大冶市茗山乡京南村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认真谋划,挖掘优势,用足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不断夯实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特色果蔬业 发展前景大
元宵节刚过,村庄还沉浸在浓浓的喜庆氛围当中。2月17日,茗山乡京南村樱桃种植基地,一株株纤细笔直的樱桃树排列成行,在春的气息中肆意伸展躯干,一朵朵可爱小巧的花苞在枝丫上俏皮地露出了头,而在一旁,该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正一起察看树苗长势,指导农户进行修剪树枝、防治病虫等管护作业。
“2019年种植的樱桃,去年花开得很好,今年将正式修枝、压枝,看看挂果情况怎么样。”京南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汤琳表示,2019年,驻村工作队以及村“两委”干部通过充分论证,决定大力发展果蔬产业,种植了樱桃、果冻橙100亩,而今年是种下去的第三年,也是试挂果第一年,村产业将迎来一个关键节点。
“预计这些果树带来的收入非常可观。”谈到未来产业前景,京南村党支部书记黄朝盛自信满满。年前,他们前往安徽果蔬研究院考察学习,了解到当地同类樱桃采摘园每亩收入粗略达到两万元,由于我市区域范围内樱桃基地仅该村一家,未来销路不成问题。黄朝盛相信,只要悉心培育,认真学习经营,哪怕销售收入折半,也有万元一亩,目前的百亩基地年产值预计可达到80多万元,发展前景极为可观。
果蔬基地建成后,除了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外,也为京南村困难户开辟了创收渠道。“确实照顾我们,在这里干活离家又近,收入还可以。”50多岁的困难户黄华平说,他妻子早逝,他一个人带两个孩子,上别的地方干活人家嫌岁数大了。3年前,他到基地务工,负责拔草、剪枝、打药,一天收入100余元,在家门口做事也能负担起两个孩子的日常生活费用。
据了解,为壮大集体经济,京南村采取“合作社+基地”模式,大力发展果蔬产业,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村级产业扶持项目资金作用,共同流转本村村民260亩土地,不仅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益,更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村党支部为把村民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全年吸纳20多位困难户和劳动力就业,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培育桑蚕业 拓展新“丝”路
果蔬育苗挂果需要时间,为了拓宽增收渠道,培育多元产业支柱,京南村去年又开始种植桑树、饲养桑蚕,发展特色养殖业。在京南村山顶的桑蚕养殖基地,建有4个纯白色的大棚,掀开桑蚕养殖大棚门帘,只见多名工人正手拿一个白色蛇皮袋,向大棚两边来回挥洒白色粉末。
“这些是石灰,目前正在进行大棚消毒。”正在撒石灰的是桑蚕基地的技术员姜小平,她告诉记者,目前冬季刚过,现在正是春季首批蚕养殖的筹备阶段,在种苗采购回来之前,要做好大棚内消毒工作,确保养殖环境安全卫生。
下午三点,京南山村的立山山顶,两台挖机正在发出阵阵轰鸣声,正在荒山上来回翻耕,大片枯黄的杂草连根拔起,一条条深痕带出包含生机的肥沃土壤。
“去年初次养殖的蚕茧质量很好,所以今年将增大养殖量,现在提前做好苗木种植,为桑蚕提供充足桑叶。”姜小平说,春季首批蚕种还有一个多月,由于新苗生长需要时间,要趁天气晴好,尽早开垦荒地,迅速完成桑苗移栽。
“今年要让桑蚕养殖业真正发展起来。”黄朝盛说,去年在茗山乡政府的帮扶指导下,该村投入40万元采购设备、建设大棚,从初学到种养,走了不少弯路,但仅三批蚕茧便获利2万余元。今年种养经验更加丰富、人手更加充足,打算扩种160亩桑苗,预计一亩纯收入可达2000元,一年总产值可达40万元。随着桑蚕深加工的技术引进,提质增效,未来的发展前景更为可观。
“过去,我们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一直缺乏持续增长的途径,如今通过找准产业定位,发展有了新动能。”黄朝盛说,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京南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日子也是朝气蓬勃、充满希望。下一步,村里将结合实际,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特色种植、规模养殖、旅游观光”一体式种养殖基地,真正实现农民富裕、乡村振兴。
文章来源:云上大冶记者 但超
责任编辑:黄俐琦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