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南漳县百里长渠:春耕保灌正当时

长渠是我国著名的“长藤结瓜”式的蓄水引水灌溉工程,灌区地形复杂,技术要求高,在水利技术史上有许多重大创造。2018年8月,长渠被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眼下,正逢春耕备耕关键时期,长渠也迎来了今年的首轮开闸引水、放水工作。

来到位于南漳县武安镇谢家台村的长渠渠首,襄阳市三道河工程管理局长渠管理处渠首管理所所长黄小峰介绍,目前长渠正在进行今年的第一次引水工作,这次计划引水5至7天,由于今年的墒情较好,长渠以下的水库、堰塘的水量都非常充沛,比往年缩短了7天左右。

襄阳是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总产量过百亿斤的城市。长渠,又称“白起渠”,本是战国时期秦国大将白起为攻打楚国开凿的站渠,属于战国时期修建的军事水利工程,建设时间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还要早23年。战后,周围农民用此渠灌田,“战渠”由此变为灌渠。它西起襄阳市南漳县谢家台,东至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蜿蜒49.25公里,号称“百里长渠”,至今仍灌溉着宜城平原30多万亩良田。每年立春之后,长渠都肩负着我市农田的春灌重任,为沿线的农田提前备足水源。

据了解,每年长渠做好堰塘、水库的蓄水、保水工作,就是为了沿线经济作物用水以及为4月中旬的水稻补水工作做好准备。

沿着渠首往下走,记者来到了南漳县武安镇谢家台村的一处农田,这里主要以麦冬和蔬菜为主。在农田一侧的提水泵站,村里的灌溉员陈明强正在为附近农田开闸提水,他告诉记者,他所管的泵站服务的灌溉面积有100多亩,需要用水时,他都会第一时间前来为附近的老百姓提水。

长渠设计巧妙,灌溉理念很先进。据了解,长渠从北宋时期就开始采用了节制闸和“分时轮灌”的灌溉原理,为沿渠多数地方进行分时轮灌。不仅可直接引水到田,还有效避免了浪费。

长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开辟了水利历史上的引、灌、蓄、提的先河的方式,也就是“陂渠串联、长藤结瓜,”陂渠串联的陂就是水塘,水塘连着个长渠,好比就是一个个瓜连接在长藤上。

长渠灌溉了我市30多万亩的良田,福泽了周边50万以上的百姓。工程设施的维护,渠道的清障,水库蓄水。截止目前,长渠春灌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预计将为灌区供水六轮次,最大程度保证了灌区输水畅通和蓄水保水。


文章来源:云上襄阳

责任编辑:邵一玲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