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一旦发生肠炎,则首先表现出吃料减少,继而免疫力下降,更加容易发生疾病,抵御不利环境的抗逆能力随之降低。由于鱼类对饲料中蛋白的消化吸收利用率降低,所以排泄出的的粪便更具水体污染性,随着外界水质、溶氧、病源的多方影响,容易出现因肠炎引发的死鱼。
年初是肠炎病多发的时候,对于越冬的鱼类,开春后的饲料正确投喂与否,是诱发肠炎的主要因素。过去许多人在养殖叉尾鮰中就发现,开春投喂的饲料粒径越大,投喂量越足,越容易发生肠炎引起的套肠。
后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在饲料中添加干酪乳杆菌、鱼康肠,饲料投喂从少量开始投喂,最开始投个几斤料在料台看鱼的反应,然后慢慢增加投喂量。然后从0.1%到0.2%,一直慢慢加到0.5%,当水温达以20℃以上时,把饲料的投喂量加到1%,当适应了再增加,在三月到四月这段时间,长期在饲料中添加鱼康肠、干酪乳杆菌,然后困扰养殖户多年的套肠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前面我们例举了近些年我们发现的预防叉尾鮰套肠的方法,其实就是由于肠道受到迟缓爱德华菌的感染所致,爱德化菌属于肠杆科爱德华氏菌属,是淡水和海水养殖鱼类的一种重要致病菌(Mohanty et al, 2007),迟缓爱德华菌造成斑点叉尾图片疾病(段翠兰等, 2013),这在以往的学术期刊中早已有公开发表。但我们的实践中发现,当内服干酪乳杆菌、鱼康肠,其作用就是以菌抑菌,用细菌间的相互竞争和细菌占位的原理,由于有益菌的引入的多了,那在肠道里的致病菌的数量和活性也就相应降低了。同时鱼康肠在肠道里繁殖后, 可以紧贴肠道内壁,形成一层致密层,降低其他病源菌通过肠壁感染引发疾病。
当我们对养殖池塘中健康鱼的肠道和发病的鱼肠道进行细菌分离,都能分离出致病菌。然后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引发肠炎的大多都是条件致病菌, 即使没有发生肠炎的鱼,不等于其肠道内就没有致菌。例如温和气单胞菌隶属于弧菌科、气单胞菌属,是水体常见菌,广泛分布于各类水体中,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陈小莉, 2010)。再如大肠杆菌,当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是肠道内的帮助消化的有益菌类,但当数量大量繁殖时,就成为了引发肠道炎症的致病菌。说到预防肠炎的主要手段,还是保持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稳定性。让肠道内的各类微生物相互作用,在动态中保持平衡,也就是肠道菌群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才是防止肠炎的最好方法。一旦当肠道中的某一种菌群过度繁殖,就容易打破这种平衡,引发肠炎。
前面我们例举了近些年我们发现的预防叉尾鮰套肠的方法,其实就是由于肠道受到迟缓爱德华菌的感染所致,爱德化菌属于肠杆科爱德华氏菌属,是淡水和海水养殖鱼类的一种重要致病菌(Mohanty et al, 2007),迟缓爱德华菌造成斑点叉尾鮰疾病(段翠兰等, 2013),这在以往的学术期刊中早已有公开发表。但我们的实践中发现,当内服干酪乳杆菌、鱼康肠,其作用就是以菌抑菌,用细菌间的相互竞争和细菌占位的原理,由于有益菌的引入的多了,那在肠道里的致病菌的数量和活性也就相应降低了。同时鱼康肠在肠道里繁殖后, 可以紧贴肠道内壁,形成一层致密层,降低其他病源菌通过肠壁感染引发疾病。
鱼类疾病中,好多都与肠炎相关,例如平时巡塘中发现水面有粪便漂浮,说明饲料中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没有被消化吸收,同时肠道脱粘,包裹在粪便的外围,当未被完全消化的饲料受到微生物的发酵作用,由于发酵作用致体积膨大,密度变轻从而漂浮在水面上。此时若不及时进行防治,那鱼体肠道长期不健康,则免疫力就会降低从而引发死鱼。
文章来源:养鱼经 作者肖建春 肖健聪
责任编辑:张晓曼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