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才22块钱一斤,今天涨到40块钱一斤,这还是在‘黑色’星期二!”22日上午,沙洋县后港镇小龙虾养殖户张兴平一见到县水产发展中心主任杨红武,就兴奋地聊起了小龙虾的行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眼下小龙虾开始上市,平时周末需求最旺价格最好,星期二价格最差。然而这周二却反常,因为天冷捉不到虾,价格狠涨了一把。
张兴平是后港镇万亩标准化小龙虾养殖基地的一个养殖大户,也是养殖户公推的技术员。万亩基地地处独枣村和乔湖村,总面积10580亩,虾田400口,由独枣村和乔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流转运营。曾经由659家农户进行生产的万亩田块,如今由合作社交给75个像张兴平这样的养殖大户和能手承包养虾,现在开始收益。
“这个基地借鉴外地经验并创新,从今年起采取了无沟平板稻虾轮作技术和‘七统一’运行模式,形成经济、科学的养殖产业链。”杨红武说。
不挖沟稻虾轮作
走在两村地界,满眼四四方方的虾田,一口连着一口,高低不一,望不到边。清风徐来,田中水波荡漾。“虾子就藏在五六十厘米深的水底草中觅食、生长。”张兴平介绍。
无沟平板稻虾轮作技术,是后港的养殖户根据本地丘陵地形特点摸索,并经县水产发展中心和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反复论证后确定的。它以省万亩小龙虾标准化改造及尾水治理项目为依托,利用中央项目资金1500万元,整合配套沙洋美丽乡村、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907万元, 对稻田进行简易改造,面积小的不挖虾沟,面积大的开简易虾沟。每年10月水稻收割后,晒田、旋田,次年1月放水种草,3月放虾苗,25天后至插秧前可收获一两批虾。虾收完后种一季稻,实现稻谷、小龙虾双丰收。
“以前的虾稻共作模式,同时种稻养虾,必须在稻田四周挖近4米宽的深沟供老虾自繁虾苗,其弊端是占用了部分稻田,且虾在天冷时容易密集地窝到深沟,天热时又不能都爬到浅水,不利于均衡生长。同时,养殖户也不知道靠自身繁殖的虾的数量,不便投放食物,最终导致虾长不大,且大小不一,质量不高。这也是近些年养虾难挣钱的原因。同时,稻田常年被水泡,土壤结构破坏,不利水稻生长。现在的新技术,不需在水田里挖环沟,不占耕地;一季稻一季虾,保证晒田时间,不坏耕地,同时保证虾和稻的生长时间、产量、质量,很符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确保了粮食安全。”杨红武谈起新模式优点,娓娓道来。
“七统一”生产模式
“后港地温低,以前的方式出苗、上市各迟二三十天,养成的虾抢不到好时间好价钱,现在基地实行繁、养分离,避免了这个问题;没有了深沟,虾在平板稻田数量可知可控,生长均匀,大虾比例高,亩平纯收入最高可达4000元,比以前增加1000多元。”张兴平如数家珍。
好的生产技术必须搭配好的生产模式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后港万亩标准化小龙虾养殖基地创造了“七统一”的生产模式。
在土地改造上,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每亩666元的价格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然后由镇政府依托项目资金对田块统一进行标准化改造;再由合作社以每亩700元的价格反租给养殖农户。在技术标准上,县水产发展中心积极与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对接,制定了无沟平板稻虾轮作模式养殖技术统一标准;小龙虾加工企业楚玉公司聘请了张兴平等两名技术员,对养殖户开展培训和指导。在种养投入上,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引入当地农资专业合作社,统一负责种子、饲料、肥料和渔药等投入品的采购,在保证种养投入品质量的同时,价格要低于市场价5%。在农机服务上,由村委会引入当地农技专业合作社,负责统一提供种水稻和养龙虾过程中的机械作业和农药防治,保证服务价格低于市场价5%。
在政策保险上,充分与保险公司和财政局沟通,结合实际制定了统一承保方案,小龙虾养殖每亩保费为60元,养殖户承担24元(楚玉公司补贴12元),中央、省、县级财政共补贴36元,最高每亩赔付1500元,大大降低养殖风险。在订单回收上,楚玉公司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对基地小龙虾保价、定点统一收购。在信息服务上,建立有楚玉公司、县水产发展中心、后港镇相关人员、独枣村和乔湖村村支部书记、农机和农技负责人、所有养殖户参加的微信群,并由相关单位及时在群里发送生产资料、相关产品的价格和农业生产技术等信息,统一管理。
基地效益看得见
谈起新模式,独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村支书陈玉华评价:“以前农户零散养殖,技术不高,产量和品质上不去,效益不高,严重影响虾农积极性。实现‘七统一’模式后,提高了农民社会化组织程度的同时,实行了全程机械化,节约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养殖户劳动强度,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让他们既可外出务工,也可就近务工,同时增加了农民和村集体收入。”
新技术加新模式,让基地效益看得见。大家都会算这笔细账:每亩农机化可节约成本26.6元,投入品(虾饲料、动保产品)和农药节约成本22.5元和22元;稻谷亩平增收40公斤,按市价增收104元,小龙虾亩平增收25公斤,按均价增收750元;村集体先流转后返租土地,可以增收33万元;企业通过签订收购订单,可获约1500吨优质小龙虾,增加产值近亿元。
“该模式充分考虑到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民、服务、市场等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关系,能保障各方‘多赢’,推动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杨红武总结说。
文章来源:荆门晚报 记者汪兵洋 通讯员汪长城
责任编辑:张晓曼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