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成本都增加了,如何让池塘底部淤泥,变成强劲的生产力?

一、什么是池塘生产力

从狭义而言,天然池塘生产力就是指:养殖池塘中,单位水体内的浮游植物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能力。也就是指:池塘光合作用效率或池塘固定太阳辐射能的能力。

从广义而言,天然池塘生产力指池塘养殖容量,也就是每亩池塘天然可以养殖多少水产品的产量。

二、池塘水产力和水产养殖的关系

培藻在体现池塘生产力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池塘水体中微生物由于个体小,所以能够为苗、浮游动物摄食很有限。浮游植物以其光合作用效率高、均匀分布在水体,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在人工养殖的投苗阶段,在池塘生产力占主导位置,对投苗成活率和苗的生长速度有着决定性意义。                   池塘的初级生产力是池塘水体生物生产力的基础,反映池塘水体渔业生产潜力。其不仅决定池塘的溶氧状况, 还影响水体其它生物和化学过程。

其实池塘生产力也可以不那么复杂的解析,就可以直截了当的用:“大鱼食小鱼,小鱼食虫子,虫子食藻”这个通俗语言来朴素的表达。

三、池塘底泥并不是越干净越好

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和通俗的“大鱼食小鱼,小鱼食虫子,虫子食藻”这一基本食物链来认识池塘中鱼类的再生产,就可以认识到:在一定程度上池塘底部和水体中一定量的有机质和矿物质,是提高投苗成活率和苗生长速度的物质基础。在池塘生产力占主导位置的浮游植物因水中有机质、无机盐含量不同而存在较大差距。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需要量最大、经常起限制作用的是碳、氮、磷这些元素。太干净的底泥则很难提供满足微藻生长需要的营养素。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底泥见图1:

四、池塘底泥也不是越脏越好

养殖池塘水体和底泥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泥-水物质交换,也可以把养殖水体视为池塘土壤浸出液,即:底泥的理化条件直接影响着养殖水体的理化条件,底泥不好,水质是很难保持正常。养殖户所说的“新塘旺三年”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这充分说明了:底泥的理化性质与养殖过程中的许多水质异常和生物病害是有密切的关系,即底泥太肥不是生产力而是危害 。

五、在连续养殖池塘的底泥管理

养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底部修复管理,在经济上是一种省时、省费用的管理措施。在池塘租金偏高的今天,从经济角度看,一般的池塘要降低养殖密度来达到水质管理可能是很难做到的,甚至由于需要抢时间连续养殖提高经济效益,充分的晒塘时间也不一定做到。所以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对池塘底泥进行合理的修复,也就是说: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有合理的底改措施。仅仅是依靠传统“干塘、晒塘、撒石灰”的做法,不一定能够达到把池塘修复到最佳状态。

在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海南镇海安线韩蒋段的一个蟹养殖场,在养殖管理中通过时时注意到池塘底泥进行合理的修复,每隔一段时间就撒一次底康。

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有合理的底改措施,也能够保持养殖过程中水质的良好、纤毛虫和其他生物性的疾病也相对少很多,明显的降低了养殖的成本和损耗。今天小蒋已经投苗池塘并没有太多的措施,也就是在池塘上悬挂了活性藻团。

通过养殖过程中时时对底泥进行修复,养殖场的技术管理者小蒋在丰收后对蟹塘底泥进行仔细观察后觉得:这个底泥不需要进行费时费工的清淤,可以直接消毒就可以再使用了,在经济上省很多。

这样子的底泥有机物不多,同时也能够为下一站的养殖水体提供良好的营养素,维护水质、水草、微藻稳定,在经济上也合理。


文章来源:施工评说 作者施卫民

责任编辑:张晓曼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