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褐飞虱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稻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适宜中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并随着季节的变更迁入、发展直至死亡。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早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表明,其大量发生发展的适宜温度为20-30℃,35℃以上和8℃以下不能存活,18℃以下雌虫的产卵管不能发育,在28℃的恒温下,卵块的孵化和从若虫至成虫需要的时间最短。温度达27℃以上时,有自动扇翅上升的生物特性。

据农业部门统一划代,五月至六月上旬的第一代,江汉平原虽可出现稻褐飞虱,但由于天气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大量迁入。六月中下旬,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到北纬20度或以北,受切变线和地面梅雨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造成稻飞虱大量迁入第二代。七月中旬到八月上旬为第三代。八月中旬至九月上旬为第四代,江汉平原稻褐飞虱达到极盛期。第五代起由于副热带高压迅速南撤,冷空气势力加强开始南侵,稻褐飞虱繁衍受抑,成虫随之南下,随偏北气流南迁,若虫则在本地消亡。

通过对荆州市植保站1976年至1983年稻褐飞虱各代高峰日百篼虫量分析发现,有明显的规律可循:

一、梅雨时节迁入

1、稻褐飞虱迁入的天气系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5500米高空长江中下游环流平直,盛行西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588位势什米等高线不得超过宜昌,汉口高度一般在579-589位势什米间,宜昌为581-589位势什米间,成都、宜昌、汉口、南京、上海五站几乎全部吹西风。

②1500米上空云贵川湘等虫源地区有一支强劲的西南急流;

③汉水和长江一带1500米和3000米上空有一条江淮切变线;

④云贵川湘等虫源地区,14时气温高于27℃。

上述四条表明,稳定的梅雨形势,是稻褐飞虱大量迁入的决定因素。若不具备这一条件,输送和降落条件都不会存在。

当然,每一次的迁入决非上述四条均要同时具备。早稻褐飞虱的始见初日一般都在5月中下旬,要求都具备六月中下旬那样的梅雨形势是不可能的。但是,没有上述四条因子的共同作用,褐飞虱能够大量迁入也是不可能的。

2、稻褐飞虱扇翅上升的起飞条件是,在虫源地14时气温必须达27℃以上。

3、虫源地区1500米上空要有一支强大的西南急流,汉水长江间有江淮切变线摆动,是稻褐飞虱输送和降落到江汉平原的必要条件。

二、褐飞虱迁入后繁殖能力强

据研究,一只雌虫的产卵量可达800-1000粒,大田内由于存在各种障碍和致死因子,产卵量也可达450粒左右。荆州市1976-1983年第四代的平均值是第三代的9倍。最少的1977年第四代也是第三代的2倍,虫量最多的1980年是第三代的6.6倍,繁殖能力最高的1981年是第三代的61倍,显然第四代与第三代基本呈正相关。

然而,七月中旬以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到北纬25度附近,七月底八月初,副高脊线继续北跳到28度,588位势什米等高线到达40度,主要降水区移至黄河流域。当青藏高原的大陆高压亦强时,两者打通联成一体,长江中下游处于盛夏时期,日最高气温常在35℃以上,使褐飞虱的存活受到影响。据分析,七月中旬至八月上旬日最高气温≥34.5℃的日数在10天以上时,第四代百蔸虫量大减。

三、深秋是稻褐飞虱存活的最后一代

稻褐飞虱第五代发生在九月中旬至十月上旬,此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迅速南撤至北纬25度以南,甚至20度以南,一般冷空气越强南撤得越快,繁衍结束得越早。

在寻找第五代百蔸虫量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时,根据稻褐飞虱发生发展的适宜温度20℃-30℃,18℃以下雌虫的产卵管不能发育等生物特性,从“秋寒”的早晚寻找了其与第五代百蔸虫量的关系,当秋寒早在9月20日以前第五代不会大量发生;反之秋寒在9月20日以后发生则危害较重。

作者: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 通讯员 耿一风 杨青青

编辑:金杨露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作者:耿一风 杨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