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池塘“3+5”高效生态养殖新模式

河蟹池塘“3+5”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即将河蟹(商品蟹)池塘养殖期划分为3个月和5个月两个生长阶段:第一阶段为3—5月份,共3个月,为蟹种(扣蟹)小池塘强化培育阶段,投放密度控制在5000只/亩左右,河蟹蜕皮两次,培育成活率50%以上,出池平均规格达20~30克/只。第二阶段为6—10月份,共5个月,为成蟹大池塘养殖阶段,养殖密度控制在800~1200只/亩,河蟹蜕皮3次,成活率75%以上,平均规格150克/只以上,亩产量90千克以上。

近几年湖北省在仙桃、洪湖、汉南、汉川等地进行了河蟹池塘“3+5”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经济、生态效益十分显著。现将该模式介绍如下:

一、池塘选择与条件

1.池塘条件

池塘选择在水源充足,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土质以壤土为好,池塘淤泥厚度控制在10厘米左右;池塘配套电力充足,交通方便;池塘以东西向长方形为宜,池周无高大建筑物。

2.池塘面积

池塘分为蟹种养殖池塘、成蟹养殖池塘两种池塘,其中,成蟹养殖池塘适宜面积为15亩~60亩,蟹种养殖池塘适宜面积为4.5亩~18亩,成蟹养殖池塘、蟹种养殖池塘面积比约为3:1。

3.池塘深度

图4-3-1池塘种草池塘的深度以能蓄水150厘米为宜,成蟹养殖池塘内周宜开挖蟹沟,蟹沟外沿距池塘底脚200厘米~300厘米。蟹沟宽300厘米、深50厘米~70厘米。

4.池埂宽及坡比

池埂面宽达到2米以上,池埂内边坡坡比1∶2.5左右。

5.进排水

进、排水口应设在池塘对角或对边,进水口宜稍高于排水口,并用60目~80目密眼网围住。

二、养殖前准备

1.池塘清整

蟹种养殖池塘宜在前一年的10月底前进行池塘清整,成蟹养殖池塘宜在前一年的12月底前进行池塘清整。池塘清整时,排干池水,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修整池塘边坡和进排水口。

2.池底曝晒

蟹种养殖池塘清整后曝晒至11月中下旬,成蟹养殖池塘清整后曝晒至2月底。

3.清塘

蟹种养殖池塘在11月中下旬开始进水,成蟹养殖池塘2月底开始进水,进水深度以覆盖全部池底为宜。进水后用生石灰67公斤/亩~100公斤/亩或强氯精0.67公斤/亩~1.3公斤/亩进行消毒。

4.水草种植

蟹种养殖池塘宜种伊乐藻,成蟹养殖池塘种植的水草品种宜以轮叶黑藻为主,辅以少量苦草。伊乐藻的种植时间应在12月份之前,轮叶黑藻种植时间为3月份至4月份,苦草的种植时间在清明前后水温回升到15℃以上时。新开挖的池塘在种草前施经发酵腐熟后的有机肥30公斤/亩~50公斤/亩(详细栽种方法见附录)。

5.加注新水

蟹种养殖池塘在蟹种放养前一周加注新水,平均水深达到30厘米左右;成蟹养殖池塘在5月上旬加注新水,平均水深达到50厘米~70厘米。

6.螺蛳投放

清明节前,成蟹养殖池塘投放螺蛳100公斤/亩以上,投放时应均匀遍洒于池内。

7.防逃设施

防逃设施宜采用钙塑板结合聚乙烯网片。钙塑板埋入土中10厘米~20厘米,高出地面50厘米左右,在池角处应建成弧形,外侧用木桩或短竹竿固定。聚乙烯网片设在钙塑板外侧,高150厘米左右。防逃设施安装应在蟹种放养之前。

6苗种放养

三、蟹种放养

1.规格及质量

蟹种养殖池塘放养的蟹种规格以5克/只~10克/只为宜,成蟹养殖池塘放养的蟹种为在蟹种养殖池塘内经过强化培育后捕捞起的蟹种,规格20克/只以上为宜。蟹种要求来源于国家或省级原良种场并经过检疫。质量要求规格整齐、体色有光泽、无残肢、活力强。

2.放养时间

蟹种养殖池塘宜在2月中旬之前,选择晴朗天气放养。成蟹养殖池塘宜在5月中旬,选择晴天的早晚放养。

3.放养密度

蟹种养殖池塘放养密度以4000只/亩~6000只/亩为宜,成蟹养殖池塘以800只/亩~1200只/亩为宜。

4.放养方法

蟹种养殖池塘在放养前应先将蟹种连同网袋在池塘水中浸泡1分钟左右,提起搁置2分钟~3分钟,再浸泡1分钟,再搁置2分钟~3分钟,如此反复2次~3次,再将蟹种分开轻放到浅水区或水草较多的地方,让其自行进入池塘。小池塘养殖周期结束后,捕捞小池塘内经过强化培育的蟹种并挑选出规格超过20克/只的大规格蟹种,将挑选所获的蟹种轻放到大池塘浅水区或水草较多的地方,让其自行进入池塘。

5.混养品种的放养

蟹种养殖池塘每亩宜混养鳙鱼种30尾~50尾,规格150克/尾~200克/尾。成蟹养殖池塘每亩宜混养鲢鳙鱼种(2∶1)30尾~40尾,规格5尾/公斤~20尾/公斤;鳜13尾~15尾,规格5厘米左右;细鳞斜颌鲴50尾~100尾,规格10厘米~20厘米。

四、养殖管理

1.饲料选择

河蟹的饲料包括小杂鱼、螺蛳等动物性饵料和河蟹专用配合饲料等。小杂鱼、螺蛳等动物性饵料要求新鲜卫生,配合饲料要求没有霉变。

2.投饲原则

采用“两头精中间粗”的投喂原则。整个饲养过程饲料安排各有侧重:前期采用高蛋白河蟹全价颗粒饲料搭配少量动物性饵料;中期投喂低蛋白河蟹全价颗粒饲料;后期投喂高蛋白河蟹育肥料搭配少量动物性饵料。

3.投饲方法及投饲量

饲料应定点均匀投在浅水无草区,每天早晨及傍晚各投喂1次,傍晚的投喂量可占当天投喂量的70%。蟹种养殖池塘在水温达到5℃以上时应开始投喂,成蟹养殖池塘蟹种放养后即开始投喂。整个饲养过程中的投食应根据水质、水温、天气、摄食、生长、蜕壳等情况适当增减。投饲量见表4-3-1。

4.补投螺蛳

8月中旬,成蟹养殖池塘补投螺蛳300kg/亩左右,投放时应均匀遍洒于池内。

五、水质管理

1.水位调控

蟹种放养初期,平均水深控制在30厘米左右;4月—5月平均水深为50厘米~80厘米;6月保持在100厘米~130厘米;7月—8月加到最大平均水深150厘米;9月—10月保持水深120厘米左右。

2.水质、底质调节

4月中旬后,全池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和环境改良剂调节水质、底质。其中微生态制剂一般水温18℃~28℃时每15天~20天使用1次,水温超过28℃时,每7天~10天使用1次;环境改良剂一般在4—5月份时每20天~30天使用1次,6—8月份时每10天~15天使用1次,9月份后随时根据河蟹底板状况灵活使用。

3.水草管理

4月下旬前后将蟹种养殖池塘内伊乐藻的上层割去,留下30厘米左右短茬;6月初将成蟹养殖池塘内轮叶黑藻的上层割去1/3长度,根据水草生长情况7月和8月可再割3次左右水草,要求水草顶端始终不露出水面。水草过密时要及时进行适当清除;水草过少时应及时补栽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水草。7月份和8月份水草应低于水面30厘米以上,池塘内水草覆盖率保持在池底面积的60%左右为宜。水草浮起或腐烂应及时捞起。

4.蜕壳期管理

蜕壳前应适当增加投饵量并及时泼洒生石灰补充钙质,生石灰用量为15克/立方米~30克/立方米。蜕壳期间,每天少量换水,保持池塘水位稳定,环境安静,不使用药物。蜕壳高峰期投饵量应减少到平时的50%左右,高峰期后投喂量较平时增加50%。

5.日常管理

勤巡塘,勤记录。坚持“五查”,一查水位水质变化情况;二查河蟹生长摄食活动情况;三查防逃设施完好程度;四查塘埂、涵闸有无破损、渗漏情况;五查病害、敌害情况。

六、病害防治

1.蟹病的防治原则

以预防为主,以治疗为辅。通过严格的清塘消毒、放养健康的蟹种、种植水草、投放螺蛳、水质调节、投喂新鲜优质的饲料、底质调控等综合技术措施,人工营造适合河蟹栖息和生长的池塘养殖生态环境条件与饵料资源条件,预防病害的发生。

2.蟹病的主要种类

河蟹常见疾病主要有纤毛虫病、上岸不下水症等。

3.蟹病的治疗措施

发生病害时,要弄清病因病症,对症用药治疗药物。纤毛虫病用3毫克/升的硫酸锌全池泼洒。上岸不下水症应加强增氧并使用微生态制剂、环境改良剂调节水质和底质。

七、捕捞及运输

1.捕捞时间

蟹种养殖池塘捕捞时间宜在5月10日至20日完成;成蟹养殖池塘捕捞宜在9月下旬至11月底完成。

2.捕捞方法

前期在池塘中设置地笼进行捕捞,后期排干池水进行捕捉。蟹种捕捞期间宜减少投喂量并适当冲水;

3.成蟹暂养

成蟹捕起后应放入暂养箱中用清水暂养3天~5天,期间可适量投喂玉米。洗净河蟹身上泥污,提高外观品质。

4.成蟹运输

暂养后的成蟹按不同规格、雌雄分袋进行包装,温度控制在5℃~10℃中保湿运输至市场销售。

附录:

水草种植方法

一、基本要求

池塘中的水草应均匀分布。蟹种养殖池塘内只种伊乐藻;成蟹养殖池塘种植的水草品种以轮叶黑藻为主,辅以少量苦草。

二、伊乐藻种植方法

清塘消毒7天~10天后,将草茎切成15厘米左右,10株左右为一束,按行株距80厘米×50厘米插入泥中,草种用量40公斤/亩~60公斤/亩。待草成活后,逐渐加水,以浸没水草末端10厘米即可。

三、轮叶黑藻种植方法

1.芽苞种植

3月中下旬进行,按行株距50厘米×50厘米,每穴3~5粒芽苞埋入泥中。芽苞用量1公斤/亩左右。

2.营养体繁殖

在4月,将轮叶黑藻草茎切成长10厘米左右的茎节,每10根左右为一束,插入泥中,行株距为100厘米×50厘米。草种用量30公斤/亩~50公斤/亩。

3.原塘留种

在9月如果池塘内还有大量的轮叶黑藻,第二年3—4月份会有大量的水草自然生长,根据水草生长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补充种植。

四、苦草种植方法

在清明前后水温回升到15℃以上时,开始晒苦草的果荚1天~2天,然后浸泡12 h左右,捞出后搓出果荚内的种子,再用细土或细沙拌种后,播种在池塘中水位不超过30厘米的浅水区。种子用量0.13公斤/亩~0.2公斤/亩。


来源: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殷明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