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养殖技术

一、品种介绍

加州鲈喜栖息于沙质或沙泥质且混浊度低的静水环境中,尤其喜欢群栖于清澈的缓流水中,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自然繁殖。要求溶解氧在2毫克/升以上,适温范围广,在水温1~36℃之间均能生存,12℃以上开始摄食,最适生长水温20~25℃。当年繁殖的鱼苗可生长到0.4公斤以上的商品鱼,大的可达0.75公斤。第二年达1.5公斤,此后生长逐步减缓。珠江水产研究所选育的优鲈1号、优鲈3号新品种,在同塘投喂人工饲料的养殖条件下,优鲈3号的平均体重比普通品种提高了36.74%,在池中套养或鱼塘中混养,也能有效地控制鱼塘中野杂鱼虾数量。

二、苗种培育

加州鲈是以肉食性为主的鱼类,掠食性强,摄食量大,常单独觅食,喜捕食小鱼虾。当水质良好、水温20℃以上时,幼鱼摄食量可达总体重的50%,成鱼达20%。食物种类依鱼体大小而异。孵化后一个月内的鱼苗主要摄食轮虫和小型甲壳动物。当全长达5~6厘米时,大量摄食水生昆虫和鱼苗。全长达10厘米以上时,常以其他小鱼作为饵料。

(一)水泥池苗种培育

水泥池面积以50平方米左右为宜,水深0.8~1米,透明度在45厘米以上,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放养的密度视排灌水的条件来定。水源充足,水质优良,能经常冲水而具微流水的培育池,放养2厘米以下的鱼苗300~500尾/平方米,2~3厘米的鱼苗200~300尾/平方米,3~4厘米的鱼苗100~200尾/平方米,不能冲水的要适当降低放养密度。以人工投饵为宜,1厘米左右的鱼苗,可投喂轮虫、小型水蚤或人工配合饵料,1.5厘米左右的鱼苗,可投喂大型水蚤。长至2厘米时,可喂丝蚯蚓,稍大时还可投喂小鱼虾。在2厘米时,可开始驯食,使加州鲈鱼苗集中于池的一角取食。如驯食顺利,则可将食物由活饵改为切碎的野杂鱼肉或鲈鱼专用配合饲料。水泥池培育要保持水质清新,保证溶解氧充足。整体鱼苗规格达到3厘米左右及时筛选转入池塘养殖。

(二)池塘苗种培育

面积以0.5~1亩(1亩约等于667m2)为宜,水深1~1.5米。鱼苗下塘前约10天用生石灰茶粕或漂白粉干法清塘,用生石灰60~80公斤/亩或茶粕15~20公斤/亩。清塘后施肥水宝或发酵过的粪肥来增加水体肥度,培育浮游动物当鱼苗的开口饵料最佳,浮游动物的的密度要人工控制,密度太小满足不了鱼苗生长所需的营养,密度太大对水环境的耗氧增大,不利于鱼苗的生长,甚至引起鱼苗缺氧而死亡。所以要控制水质的肥瘦,通过适时施用发酵过的畜禽粪和加注新水来调节水质肥瘦。投放苗种前要用鳙鱼或加州鲈鱼苗试水,检验鱼塘无毒性后,才可放养鱼苗。一般放养2~3厘米的加州鲈鱼苗3~5万尾/亩。浮游动物的的密度要人工控制,密度太小满足不了鱼苗生长所需的营养,密度太大对水环境的耗氧增大,不利于鱼苗的生长,甚至引起鱼苗缺氧而死亡。所以要控制水质的肥瘦,通过适时施用发酵过的畜禽粪和加注新水来调节水质肥瘦。经过20天左右的培育,可拉网筛选分池养殖。

三、成鱼养殖

(一)池塘养殖

1、鱼塘混养

在不改变原有池塘主养品种条件下,增养适当数量的加州鲈鱼,既可以清除鱼塘中野杂鱼虾、水生昆虫、底栖生物等,减少它们对放养品种的影响,提高鱼塘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举两得的养殖方法。一般放养30~40尾/亩,不用另投饲料,年底可收获15~20公斤/亩加州鲈成鱼。如鱼塘条件适宜,野杂鱼多,加州鲈鱼混养密度可适当加大,但不要同时混养乌鳢、鳜鱼、鳡鱼等肉食性鱼类。

混养时必须注意:①池水不能太肥;②放养量要适当;③混养初期,主养品种规格要大于鲈鱼规格三倍以上;④加州鲈鱼特别是幼鱼对农药较为敏感,防治鱼病和施放农药要注意。

2、鱼塘主养

(1)鱼塘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漏水,水深1.5米以上,水质良好,无污染,通风透光,底质为壤土。面积不宜过大,以1~2亩为宜。配备增氧机。

(2)放养密度一般投放规格为30-50克/尾的加州鲈鱼苗2000~2500尾/亩,条件、设备好的鱼塘可放到3000~4000尾/亩。适当混养鲢、鳙,帮助清理饲料残渣、调节水质。

(3)饲料投喂加州鲈鱼对蛋白质要求较高,要求饲料含粗蛋白45%~50%,生产上可投喂加州鲈全价配合饲料。

投饵通常分上、下午各投一次,水温在20~25℃时,日投饵量为鱼重2%~5%,但要视鱼的摄食、活动状况及天气变化灵活掌握。

(4)日常管理

每日都要巡视养鱼池,观察鱼群活动和水质变化情况,避免池水过于混浊或肥沃,透明度以30厘米为宜。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解决。

严格防止农药、有害物质、生活污水等流入池中,以免池鱼死亡。尤其是幼鱼对农药极为敏感,极少剂量即以造成全池鱼苗死亡,必须十分注意。

投饲量要适当,切忌过多或不足。同时要避免长期使用单一饲料,饲料中应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大蒜素、保肝护胆类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营养要求。

及时分级养殖,约2个月筛选一次,把同一规格的鱼同池放养,避免大鱼吃小鱼。分养工作应在天气良好的早晨进行,切忌天气炎热或寒冷时分养。

3、循环水养殖

近年来,在国家对环境保护尤为重视以及全社会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将池塘循环水与养殖二者有机结合开展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是在高密度养殖的过程中成功引入水处理工艺,实现了养殖增产和尾水净化兼顾的目标,具有低碳、高效的优点,是传统池塘养殖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将有助于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循环水养殖模式繁多,目前有跑道、圈养、集装箱、水泥池、玻璃钢桶、帆布池等。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具有投资大、风险高、收效高的特点,所以日常管理及硬件配套至关重要。循环水养殖放养密度一般控制在450-500尾/立方米,放养规格30-50克/尾,投饲方法可以参考池塘养殖。

五、病害防治

加州鲈对疾病抵抗力较强,养殖时较少患病。但由于集约化养殖密度过大、投喂不当、高温对鲈鱼产生热应激,可并发一些消化道、肝胆疾病、寄生虫、细菌感染等疾病。现将常见的鱼病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水霉病

病原:霉菌孢子

症状:患部有棉丝状白色绒毛,病鱼食欲不振,离群独游、常在水表层游弋,终至死亡。

流行情况:水霉菌广泛存在于水域中,在10~20℃最易生长,通常入侵有外伤、鳞片脱落、感染寄生虫的鱼体,从鱼卵到成鱼都有可能感染。

防治方法:苗种下塘前用200毫克/立方米聚维酮碘溶液或200毫升/立方米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用5克/立方米的食盐和8克/立方米小苏打混合后全池泼洒。

(二)烂鳃病

病原:嗜纤维黏细菌

症状:鳃丝腐烂并带污泥,严重时鳃丝软骨外露,鳃盖内表皮被腐蚀

病鱼离群独游水面或池边,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拒食,呼吸困难,体色变黑,鳃瓣腐烂发白。

流行情况: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和流行,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引起。

防治方法:内服恩诺沙星,每100公斤鱼重用药2.0~5.0克。同时用漂白粉1克/立方米或二氧化氯0.3克/立方米全池泼洒,在晴天下午用生石灰25公斤/亩全池泼洒。

(三)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

症状:病鱼鳞片疏松并竖起,基部发红,腹部膨大、腹腔积水、肠壁充血,严重时肠呈紫红色,肛门红肿突出;肠内一般无食,充满淡黄色粘液或脓血。

流行情况: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在水温15℃时可以大量繁殖并流行。

防治方法:按100公斤鱼用5~10克盐酸多西环素拌饵投喂,连续6天或用三黄散水深1.5米计算150克/亩与聚维酮碘溶液200毫升/亩混合后全池泼洒,连用3-5天。全池泼洒漂白粉,按1.5米水深,100克/亩用量化水全池泼洒。

(四)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

症状:病鱼体黑而瘦,食欲减退或不摄食,群游于池边。大量寄生时,鳃组织分泌大量黏液,鳃丝发白腐烂,严重时在池边漫游最后死亡。

流行情况:此病4—5月最为流行,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该病传播速度快,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且易发生继发感染。

防治方法:加大换水以改善水质;苗种入池前用3%食盐水浸洗3~5分钟,同时注意放养密度并保持水质清新;水深按1.5米水深计算用700克/亩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五)小瓜虫病

病原:小瓜虫

症状:病鱼体表头部、躯干和鳍条处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肉眼可见很多小白点,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鳃部、体表皮肤粘液增多,鳃上皮及体表皮肤产生白色的胞囊。

流行情况:水温15~20℃时小瓜虫幼虫极其活跃,最为流行,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放苗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可以减少此病的发生。每立方水体用辣椒0.55克和干姜0.4克全池泼洒(将辣椒和干姜混合经水煮沸后泼洒)。或用浓度4公斤/亩的食盐全池泼洒。

(六)虹彩病毒病

病原:虹彩病毒

症状:病鱼体色变黑、鳃盖张开及鳃部出血的情况,腹部膨胀、眼睛突出、解剖后有明显的贫血症状、血液稀薄、色淡,肝脏颜色偏淡且有白斑,肠胃空。

流行情况:虹彩病毒可感染淡水养殖鱼类和海水养殖鱼类,感染后死亡率达50-100%。

防治方法:虹彩病毒全身性、系统性感染,病毒对鱼体上皮组织和内皮组织亲嗜性较强,对脾脏、肾脏等鱼类造血器官和组织的破坏尤为严重,从而导致病鱼贫血、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目前对于此病还没有特效药物,主要以预防为主。选择健康的亲鱼进行人工繁殖。发现病鱼要及时隔离、无害化处理、养殖设施、工具也要消毒。避免养殖密度过高,提高饵料蛋白含量,保持良好的水质、投喂多糖类、免疫增强剂、益生菌等以提高鱼体自身免疫力。

(七)弹状病毒

病原:弹状病毒

症状:感染弹状病毒致鱼死亡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先打转儿、攒动,表皮颜色变深,并有跳跃现象号称“死亡之舞”,随之呆滞地聚在岸边水域。陆续出现在死亡,病鱼是烂身、烂鳍、停止摄食,在水面漫游,严重者体色发黑。解剖病鱼鳃有少量出血点、肝脏严重肿大、充血,呈“花肝”,肾脏肿大,胃肠空、无食,其他组织器官无明显变化。

流行情况:弹状病毒病高发池塘都有几个共同特点:水温较高(25~30℃)的时候发病;池塘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很高,至少超出标准养殖水质的2倍以上;放养殖密度较大,投料量也很大;个别池塘出现大量蓝藻。

防治方法:病毒病用药难以治疗,最好的防治办法就是研制疫苗,目前可以采取综合防治的办法控制病毒病,如用优质苗种,降低养殖密度、高温时要注意水质调节,不要投太多饲料。当然预防工作最重要,早期可以用一些刺激性小的消毒剂,使用氟苯尼考加三黄粉加维生素C等预防病害发生。平时要有防病的意识,可以用一些中草药加多维拌料投喂以增加免疫力。一旦病毒病暴发马上停止投料,也不要用药,因为病毒病是没有西药可以治疗的,只能静待发病高峰过去,死鱼停止后病程结束。疫后的处理工作也很重要,死鱼无害化处理;池塘要带水彻底消毒,未消毒的池水或刚用药不久的池水不能随意排放;发过病的池塘要翻塘、晒塘。


来源: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殷明

编审:谢珊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