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通过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探索推广绿色高效设施渔业养殖新模式,洗脚上岸后的渔民实现陆地养鱼,走出了一条现代渔业发展的新路径。
春日暖阳下,丹江口库区的景色分外秀美。记者来到蒿坪镇寺沟村时,村里的翘嘴鲌养殖基地正忙着给客户备货。
“这一批鱼发货要求每条4、5斤的规格,一共需要1000多斤,都是订单。”这批速冻的翘嘴鲌将发往河南,只见工人们麻利地分级筛选、抽真空、包装。基地负责人张军涛告诉记者,他是上岸渔民,如今在陆地干起了老本行。
丹江口市拥有各类水域面积6.2万公顷,为了保护一库清水永续北送,2014年至2017年间,库区12万只网箱、726处库汊养殖全部清理取缔,1万多渔民“洗脚上岸”,丹江口渔业产业经历发展阵痛。
近年来,丹江口市通过传统渔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陆地养殖新模式,把鱼搬到岸上养,并以名优特种水产养殖替代普通家鱼养殖,有效实现了土地和用水的集约、节约化利用。“上岸”后的张军涛来到蒿坪镇寺沟村,成立了十堰丹江口市高低位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养起了地标产品——丹江口翘嘴鲌。
总投资3800万元的高低位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是丹江口市养殖翘嘴鲌规模最大的基地,记者看到次第排开的20多个鱼池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基地技术负责人张俊峰告诉记者,基地每个鱼桶都配套了水循环再生利用系统,能实现自动过滤、杀菌、微循环、增氧等多项功能。而且,产生的少量尾废水,可以通过微滤机处理,生态净化后分离出来的鱼粪,用于养殖花白鲢和种植水生蔬菜。
陆地智慧鱼池养鱼占地少、产量高,养殖的翘嘴鲌肉质鲜美,可媲美野生鱼,一点也不愁销路。丹江口和北京市海淀区正式结为“一对一”协作关系后,越来越多的丹江口农副产品走上首都市民的餐桌,“饮丹江水,吃丹江鱼”更是让丹江口翘嘴鲌名扬北京。蒿坪镇寺沟村党支部书记程学蛟介绍说:“基本上3天一车活鱼拉往北京,一车拉3000-5000斤。北京有十几家丹江渔村饭店连锁店,我们直接给他们供货,可以带动30多位农户。”
目前,地处寺沟村的丹江口市高低位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精养池面积有150亩,年产值1800万元。
高低位合作社只是丹江口市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一道缩影,近年来丹江口市一批批设施渔业重点项目如春笋破竹般涌现,高质量、生态型、智慧型的陆地养鱼新模式,为丹江口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丹江口市水产服务中心副主任熊罡介绍道,2023年,十堰市为鼓励各县市区发展设施渔业,市政府专门拿出2个亿元来重点布局,全市共确定了10个设施渔业专业村,每个地方100个桶起步,计划建成30万立方的养殖规模。除此之外,丹江口还将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带动10个加工企业生产预制菜,增加产业链条长度和利润厚度,将丹江口设施渔业做大做强。
来源:长江云APP
编辑:李金霞
主编:焦子焰
编审:罗辉
监制:刘友智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