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尾鲈鱼挤在一个500立方的水池,这分明是空间极度有限的“超小户型”,养殖户却自豪地称它为“别墅”;告别河湖和水塘,没有广阔天地、不再无限畅游,这些鱼儿却被视为“鱼生赢家”。这些事乍一听离谱,可走进老河口市天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别具特色的鲈鱼养殖基地就能找到设施渔业的靠谱之处。
老河口市天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大口黑鲈是正宗的“池中之物”。这里的鲈鱼不养在水塘里,而在水泥池子中。这些水池拥有一个专业名称:陆基高位池。“每一格池子的成本大约20万,它们就像鱼的‘别墅’一样。”这些外观朴素的水泥池竟造价不菲,难怪天峰水产的负责人们视之如豪宅。“这么多鱼,水塘得要20亩才能养活,但由于我们这个池子能保证24小时输水送氧不停,所以这样一个小小的格子间就能胜任。”据天峰水产技术负责人易珊介绍,天峰水产养殖基地共有28个陆基高位池,每个池子储水量仅500立方,养殖密度却高达两万多斤。尽管蜗居在这样的“超小户型”,鱼儿们并不憋屈,依旧活蹦乱跳。“每个池子的内径是21米乘7米。这样的池子虽然成本高,但它利润大,可观的利润与高密度养殖有很大关系。”
与群鱼的躁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静静漂在水池一角的一个红色浮球,好像没什么存在感,可它一旦缺席,鱼儿们就会大呼不妙。“它叫‘小红帽’,是个小型水质监测仪,都是联网的。在手机上安一个水产安全智慧管理系统,就能在APP上实时接收到水体环境的各项数据。”易珊说,这位尽职尽责的 “智能管家”帮基地管理员减负不少。 “半夜缺氧了都不怕,出现异常情况监测平台会电话通知我们。”
易珊告诉记者,这样高密度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看似压缩了鱼群的生存空间,实际上却依靠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新装备、新技术构建了养殖水域的生态循环系统,能够大幅降低养殖风险、控制养殖成本。
“我们在水池底部做了一个75°倾斜的坡道,依靠500立方水压能将鱼粪轻松排出,用作果蔬种植的肥料。养殖用水在旁边那口塘进行净化后再循环利用,所以我们真正做到了零排放,省水省成本。”
配套建设排污口、水质监测净化设备、连通池循环系统等塘底排污工程后,这些陆基高位池突破了当地宜渔土地资源短缺、用水成本上升、养殖废水排放等产业发展短板,同时也为这些精养的鲈鱼赋予了精品口感。“肉质紧实,没有鲈鱼经常被人吐槽的泥腥味。”天峰水产负责人郭俊杰说,由于水体没有泥土和鱼粪的污染,这里的鱼肉味道鲜甜。
告别传统粗放生产模式,如今这28个陆基高位池每年可产成鱼100万斤。进入五月,鲈鱼价格涨到17元一斤。由于高密度养殖的鱼在运输途中更易存活、损耗率小,因此这里的卖价比水塘养殖还要高出一元钱。高产量、高品质、高身价 —— 有“三高”标签傍身,这些鱼自信地游向五湖四海的餐桌。
去年,天峰水产与邻近的仙人渡镇马岗村建立产业帮扶合作,采取资金入股、技术扶持等措施,在马岗村建起陆基高位池鲈鱼养殖基地。
“基地目前总共养殖了18万斤,五月份准备先卖13万斤。一条鱼的利润预计在七元左右,效益挺可观!”
聊起即将到来的销售季,马岗村的老百姓满怀憧憬。随着水库拆违、长江禁渔,设施养鱼大有可为。亲身感受了陆基鱼池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的和谐,亲眼目睹设施渔业带来的生态经济效益“双赢”,老河口市的水产养殖户们由衷地相信国家大力提倡的新模式、新技术靠谱!
目前老河口市正在打造千亩都市现代渔业产业园,共入驻包含天峰水产在内的六家高科技渔业企业。“在国家大力倡导树立大食物观、端稳中国饭碗的今天,我们养殖户都有义务保障‘鱼篓子’安全。”在天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郭俊杰看来,必须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设施渔业,才能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真正实现蓝色粮仓鱼满仓。
来源:湖北农村广播
编辑:李金霞
主编:焦子焰
编审:罗辉
监制:刘友智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