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当“一分为二”

在农业灾害中气象灾害几乎要占70%,我国大部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使一些地区能有较为丰富的光温水资源,尤其是雨热同季,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少优势。然而,受季风气候还有大陆性气候影响,使得气象要素的变率大,这样不少地方不涝即旱,热冷害交替发生......

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先说沙尘暴、浮尘,它们不仅使能见度降低,给交通带来危害,而且常携带它乡的病原菌等有害物,污染空气,影响环境卫生,危害果树、作物开花。由于尘粒吸湿性强,能吸吮花粉管的水分,加快花药枯萎,导致受精不良,使结实率降低,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当然也有危害。但它们并不是百害无益。就像历史上江河泛滥那样,故然都是灾害,要严加预防,但泛滥所携带的大量含有腐殖质与有益元素的泥土,漫及农田,可培肥土壤。沙尘暴与浮尘带来的沙土、粉尘,也会给受灾地区带来一些养份和微量元素,等于给农田施了一次肥料,甚至难得的“微肥”。尘埃在空中也是“上好”的凝结核,在某种意义上,是“增雨”的自然催化剂,问题就在于人们要做好植树造林,借此消尘,净化近地层空气,以趋利避害。

再说寒潮,可谓之是冬半年一种复合性的主要气象灾害。2016年11月21日-25日的寒潮过程,导致我国中东部地区大范围大风雨雪与强降温。这不仅危害农业生产、交通、通讯等安全,而且引发人们感冒、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生或加重。然而大规模冷空气的暴泻,不仅促使热量相互交换,冷空气与暖空气交锋,成云致雨(雪)发生,常解干旱之渴,尤其是降雪不仅内含较高氮化物,并促使土壤有机物质分解,积雪像棉被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可增加其保温抗寒作用,骤然下降的低温,对越冬作物虫(卵)、菌原体会无情杀害,可减轻来年病虫危害,故有“瑞雪兆丰年”之说。至于大风当然也是一种无价动力资源,是绝好的生态能源。

即使对通讯、供电、交通、农作物危害严重的冻雨(雨凇),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在越冬作物小麦、油菜叶片上形成冰层后,上面的蚜虫与虫卵便一命呜呼了。

到了夏季的高温热害,出现了最高气温连续3天或以上35℃以上的高温,在中稻孕穗期间易引起花粉不育,但对稻飞虱有抑制,因此在有的高温干旱年份,在农业湿地一些低湖冷浸田反而增产,这是因为大范围高温使这一重要虫害受到抑制,又因田间有水致高温减逊,结实率与千粒重当然也会较高。

基于气象灾害存在着双重性,对其防御方略就是“趋利避害”。就说在梅雨期中遭遇了大暴雨,人们见了那被淹的农田恨不得一下子把水排得一滴不留,此时就要根据气象预报,在排涝的同时注意蓄水保水,把蓄下的水用于以后抗御高温伏旱。把涝水存蓄待用,即趋利避害。

文章作者: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黄智敏 杨青青

编辑:邱蕾

主编:焦子焰

编审:罗辉

监制:刘友智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