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应抓紧晒田提高成穗与大穗率

诸所周知,水稻喜水不耐旱,但像已移栽后的早稻,经过返青分蘖,当达到一定的积温以后,就会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但若植株长期受深水层浸泡,会导致土壤通气性较差,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受抑,有机质分解减少。若任其秧苗分蘖,就会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矛盾加剧,使成穗数(率)降低,即使成穗的因那些无效蘖与之争光、争肥、争气,得不到应有的养分,只能长成小穗头,使产量明显下降。通过科学合理的晒田,改善稻田小气候环境与土壤理化性状,使土壤通透性增强,充实更多的氧气,强化水稻根系活力,抑制营养生长,使那些不能成穗的无效蘖枯竭,故被形象的称谓“结扎晒田”,使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缓解,形成合理群体结构,病虫害如纹枯病的发生也会受到抑制,提高健秆成穗率与大穗率,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因此晒田是水稻的一项重要的调控栽培技术。

1、晒田时间的掌握。早稻最佳晒田时期可按以下几项指标,一是其主茎叶龄要求早、中、迟熟品种分别达8,9、10叶时,常规早稻早、中、迟熟品种总苗数为分别达42万、39万、35万苗亩(667平方米);杂交早稻早、中、迟熟品种分别为25万、23万、21万苗。一般而言,早稻移栽后早熟18-19天左右、中熟20-21天左右、迟熟品种22-23天左右,为最佳晒田日期。然而,在具体掌握上,应以叶龄为依据,做到“苗到不等时,时到不等苗”。 

早稻晒田最迟复水日期,一般早熟品种在5月25~26日;中熟品种为5月27-28日;迟熟品种为6月3日前后。

2、晒前应开好相应沟。为便于排灌,须开好围沟,大型田块应在中间开十字沟,晒前要清除田间杂草,以防草荒。

3、晒田要适度。一般晒田要“看天、看地、看苗”, 排水晒田至田面硬皮时复水层3-5厘米深。对叶色浓、长势旺、发苗多、底肥足或氮肥过多的田块及分蘖力强的品种要早晒、重晒,要晒到田边开大裂,田中开小裂;对叶色浅、长势健,群体较少的田块及分蘖力弱的品种适当轻晒,即晒到田边开小裂,田中硬皮,表土不白,人走留脚印但泥不沾脚,叶色稍褪淡;对长势太差的田块可水分自然落干,不晒。水源方便的田可重晒,条件差的田应轻晒,长期阴雨天应多晒,5月下旬晴天多,光照强相应缩短晒田时间,像今年啨少应重晒。

4、晒田后水肥管理。晒田复水后,应保持浅水层至孕穗。长势偏差的田块,及时追施促花肥,亩施4-5公斤三元复合肥加2-3公斤尿素;对长势较好的田块,在7月25日左右,亩施4-5公斤三元复合肥作保花肥。常规优质稻只施保花肥,不施促花肥。

5、强化病虫害防治。结合病虫测报用高效低毒对症药剂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纹枯病等。


来源: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黄智敏 耿一风 杨青青 

编辑:邱蕾

主编:焦子焰

编审:罗辉

监制:刘友智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