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梅雨期忌偏施速氮,伏期盖草保墒增效
棉花属无限花序,现蕾以后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并进,若外界条件不良,如梅雨期间多雨、高温、湿度大就易引起旺长,若此时偏施速效氮肥(如尿素),因温、水、肥碰头,使营养生长过旺,生殖生长受抑,造成棉株“高大空”,使花蕾明显减少。因此,此时忌施氮肥应该作为一条“禁令”。但梅雨结束后进入盛夏,此时高温晴旱,常伴随“南洋风”盛吹,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加剧,棉花会因干旱缺水造成生理伤害。为了防止干旱,可在棉行内铺麦草、稻草或油菜、蚕豆等秸秆,以利于保湿、降温,抑草、增肥,缓解高温干旱对棉花所造成的有害影响。
2、利用秋季气候优势,重施桃肥争桃增重
梅雨结束后,进入盛夏晴热高温天气,其后,再进入“秋高气爽”时节。由于前期奢水阴湿天气给棉花所造成的损失,也因温高光足加之气温的日较差渐渐增大,棉花的生理机能大为改善,光合效率增强,在修复、补偿损失的同时生长发育表现得十分旺盛。由于在东亚热带农业湿地,很少有华西那种连绵秋雨,秋季气候优势客观存在,尽管人们在主观上每年都在多争伏前桃、伏桃,可由于棉花生育前期天气不作美,总达不到预期效果,而秋桃往往会占到“三桃”的一半,此乃是当然的增产潜力。因此,在花铃期要重施桃肥,以养根护叶,延长根系功能,满足棉株对养分的大量需要。同时注意锄草、松土、保墒、防病虫、防早衰,为多结桃、结大桃创造必要条件。
3、针对主要病虫危害,采取理性综合防治
棉花枯黄萎病、棉铃虫等病虫害对棉花产量影响较大,据“湖北省荆州地区主要粮棉作物气候型病虫害流行气象条件及其对策研究”的成果表明,在防治对策上,如前所说要减少病虫害,夺高产、优质,首先就要对奢水、多湿,还有曾经过分强调“密植”的郁闭田间小气候环境加以改善,包括采用工程的如深沟台田、农艺的水旱轮作、生态的、生物的措施,以抑制产生各种病虫害的“温床”及诱发因子。据研究,推行“麦/菇/棉”套间作高效种植模式,借助于种群间相克,利用平菇孢子能抑制赤霉病子囊孢子的作用和增光、通风、减湿作用,对控制棉花枯黄萎病的发展有一定效果;菌渣还田的增肥效益就不言而喻了。
又如,梅雨或8月份强降水对棉花棉铃虫有抑制,因此通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骤降较大阵雨既可缓解旱情,又可打击、抑制棉铃虫发生发展。
来源: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黄智敏
编辑:邱蕾
主编:焦子焰
编审:罗辉
监制:刘友智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