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养殖,让鲜活水产“跃”上餐桌

日前,4部委联合发布的首部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明确,建设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各地正持续加快转变渔业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让更多优质鲜活水产品“游”向千家万户。向江河湖海要食物,设施渔业发展有哪些新亮点,今后如何持续升级?

产业链不断延伸,加工冷链物流设施一条龙,生鲜美味“游”到千家万户

“拉网——”在湖北武汉东西湖区东山农场,活蹦乱跳的加州鲈被打捞上岸,进入暂养池。

“暂养池可以容纳2万多斤鲜鱼。订单一来,我们就联系活鱼运输车装车配送。”武汉锦绣乐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锦峰说,公司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鲈鱼,客户在手机上头一天下单,第二天就可以收到活鱼。

“水产品讲究一个鲜活。”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文高介绍,结合发展设施渔业,武汉市在生产基地建立前置仓,提前将鲜活水产品起捕后存在暂养池,与驻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活鱼保活设备和器材。目前,全市9个中心城区,从活鱼起水到送至市民小区,已实现两小时内送达。

水产品加工设施更完善,鱼儿“游”得更远。锦绣乐园公司的加工车间里,一条条鲜鱼经过打鳞、去腮、清洗等一系列加工流程后,真空包装冷冻保鲜。这几年,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公司引入流道养殖和水产初加工设备,一小时能处理2000斤。“我们既卖活鱼,也有宰杀好后的锁鲜包装,按不同规格分拣后供应市场,卖得很火。”黄锦峰说。

去年,公司出产120万斤鲈鱼,全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目前用的是常规冷库,库容1万吨。”随着销量走高,黄锦峰打算明年引入液氮冷冻设备,“虽然每斤冷冻成本要高3毛钱左右,但杀菌冷冻的效率能提升很多,半小时就能冻好出货。”

“从卖鲜鱼到卖风干产品,价值翻了好几番!”武汉黄陂区祁家湾街夏王村胡家湾,德瑶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国刚把一车风干鱼发走。他介绍,合作社养殖的青鱼、武昌鱼,一斤卖7元左右。经过宰杀加工、恒温腌制和风干后,鱼头、中段、鱼尾都能单独销售,一斤卖到20元以上。

好政策助力设施升级。“针对从事农村水产电商经营活动的渔业生产经营主体,市财政资金按照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40%,提供最高80万元的奖补。”王文高介绍,补贴主要用于支持渔业生产经营主体购置水产品处理、水产品暂养及增氧、冷链冷库、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质监测等设施设备,以及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线上线下交易等。

近年来,各地不断拓展和提升渔业全产业链,依托不断完善的产后加工体系,丰富的水产制品变着花样上了消费者的餐桌。

“设施化、集约化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包振民说,从科技创新入手,未来还需要多学科进行品种培育、养殖技术、装备设计与制造联合攻关,重视基础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加强养殖设施和装备与水产动物生活习性和行为等的适配性研究,加强智能化和智慧化技术在养殖设施上的研发,实现水产养殖装备跨越式发展。


来源: 人民日报

编辑:李金霞

主编:焦子焰

编审:罗辉

监制:刘友智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