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辽宁省已繁育“建鲤2号”水花鱼苗1.2亿尾,“建鲤2号”示范鱼种养殖面积达5000亩,带动渔业产值提升208万元。这是记者从10月14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建鲤2号”辽阳繁育基地揭牌仪式上了解到的。
辽宁省有淡水养殖面积19.23万公顷(288.43万亩),其中池塘养殖3.65万公顷(54.71万亩)、池塘9.95万公顷(149.18万亩)、稻田9.27万公顷(138.99万亩),去年辽宁省鲤鱼产量为32.34万吨,占同期全国鲤鱼总产量(284.32万吨)的11.37%,产量位列全国第一;占同期全省淡水养殖总产量(83.13万吨)的38.90%,是全省淡水养殖中占比最高的养殖鱼类。鲤鱼养殖集中在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及丹东(网箱)等地,是辽宁省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
如何用好已有鲤鱼养殖基础,进一步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选择商品性好,养殖效益高的品种是有效方式。
建鲤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选育的一个鲤新品种,也是我国养殖鱼类杂交选育成功的第一个品种。它以荷包红鲤和元江鲤为亲本,通过多系杂交、选育和雌核发育技术相结合,再经横交固定而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鲤新品种,1996年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建鲤体型偏长,生长快、易起捕、抗逆性强,可在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进行养殖,被农业部审核为适宜推广的水产优良品种,已在我国多地养殖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适应性广、性状优良,在我国近30个鲤新品种中,建鲤仍然是目前养殖面积较大的鲤品种之一。
但作为人工育成品种,建鲤在大规模育种和推广过程中,由于各地区保种选育水平的差异,生产中出现了种质退化的现象,如生长减慢、规格整齐度差、体型变短、起捕率低等问题,导致养殖户的养殖效益下降,认可度降低。
以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与新种质创制岗位专家唐永凯研究员为主要负责人的育种团队,自2009年起开始进行建鲤选育工作,每2~3年选育一代。采用了家系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连续经10年的选育,2018年获得F5代,遗传性征稳定,定名为“建鲤2号”。2021年通过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建鲤相比,‘建鲤2号’1龄鱼生长速度平均提高17.7%,饵料系数降低12.5%,亩增产348公斤,而且体型匀称修长,体长/体高平均值为3.11,适宜在全国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所属淡水研究院副院长闫有利表示,淡水院依托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沈阳综合试验站建设工作,于2021年11月16日从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引入750尾“建鲤2号”可繁亲鱼,近两年来,积极进行保种、繁育、推广等工作,让生长快、体型好、规格整齐度高的“建鲤2号”,“游”到辽宁各地,提升渔业养殖效益。
来源:辽望·辽宁日报
编辑:李金霞
主编:纪晶
编审:何聆溪
监制:刘友智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