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夏季的生长,6月份投放至柏泉大渔场——国家万亩渔业绿色循环试点基地的江团鱼苗已达每尾3斤,在年底将大批量上市。
10月16日,记者在基地看到,养殖工人身着下水衣,正在对鱼塘沿岸的杂草进行清除,鱼塘中间数台增氧机同步开启,激荡起阵阵水花,不时有鱼儿跃起,最大的约有半个手臂长。
据介绍,国家万亩渔业绿色循环试点基地占地面积2.3万亩,位于东西湖区北端,横跨柏泉及东山两个街道办事处,东西两端跨度12km,南北两端最大跨度2km。由于临近府河,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是发展渔业的优势区域。
2022年下半年,区农投集团武汉晟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其进行生产管理,并按照现代渔业养殖标准化要求,对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分散不规则、水系不合理的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最终规整成54个面积在30至80亩之间的小塘,16个面积在80至120亩的中塘,7个面积大于120亩的大塘,1个1000亩左右的超大鱼塘,鱼塘最深可达3米,可以为各种水产养殖提供充足的空间。
通过无人机,记者从空中看到,此前被6个鱼塘分割而成的莲子湖,通过改造已成为一个千亩巨湖,水质透亮,环境优美,不但可作为“武汉活鱼仓库”和“亲鱼培育基地”,还能赋予市民休闲垂钓功能。
在改造塘堰的同时,基地同步完善“水网、电网、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泵站、涵闸,贯通21km沟渠,实现水系连通,排灌独立,新建变压器21台,配套低压电网建设,修建12m宽主干道、6m宽次干道,构建“三横七纵”道路网。
目前,基地内1.2万亩水域面积已经陆续投产,养殖长江名特优等多样化品种,主要包括长吻鮠、胭脂鱼、大白刁、七彩马口鱼、鳜鱼、甲鱼、黄颡鱼、小龙虾、螃蟹、鳝鱼、四大家鱼等,实现稳产保供。
在养殖模式上,基地实施养殖尾水治理工程,采用“生态沟渠+人工湿地”“三池两坝”等多种、多级生态净化治理模式,将池塘尾水汇集到沉淀池,通过过滤坝进入曝气池,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加速分解有机质。然后,再经过一道过滤坝,进入生物净化池,通过水生植物吸收氮、磷等物质,进一步净化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后循环利用。
现在基地已覆盖智能投喂系统,接下来将构建水环境智能化监控、智能诊断预警等系统,推动水产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打造全国渔业标准化、智能化养殖高地,并结合美丽乡村,实施环境美化,打造“两道三区”的景观特色线路,建设以渔业为主导产业的都市田园综合体,实现“春看花、夏采荷、秋闻香、冬观鸟”的优美场景。
国家万亩渔业绿色循环试点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预计3年后满产运营,将依托东西湖“金银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农投集团农贸市场及餐饮配送、水产品加工等营销渠道,预计实现年产值5亿元,其中,一产年产各种鲜活鱼1.4万吨,产值2.6亿元,二产发展斑点叉尾鮰、小龙虾预制菜,年产量0.6万吨,产值2.3亿元,三产休闲旅游,产值约0.1亿元。
国家万亩渔业绿色循环试点基地也是东西湖现代渔业发展的缩影,从温度到湿度、从水质到产量,科技力量正体现在水产养殖的方方面面。
在东西湖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通过海水循环利用系统,海虾陆养变成了现实。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可实现对养殖水温、光照、溶氧、酸碱值等因子的监测和控制,对虾全程自然生长,不使用任何抗生素,肉质更加鲜甜紧实。
在武汉康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集装箱养鱼,单位产量可实现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10倍。此外,"集装箱"内水的流动性较大,因此箱内水体亚硝酸盐、氨、氮含量低,溶氧量高,鱼儿的活跃度也高,肉质会更紧嫩细腻。集装箱安装有水质分析仪,可在云端APP实时上传净化前后尾水记录,全过程监控,严格控制水质标准化。
在武汉市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利用现代工厂化养殖模式,研发出水质实时监测系统、自动排污装置、养殖尾水治理体系和工厂化循环用水等技术,让鳗鱼不但在内陆实现了年产280吨的批量养殖,而且因为优质口感,其中90%都销往了日本、韩国、美洲等地,实现“鳗”游世界。
目前,东西湖全区养殖水面6.67万亩,2022年投放水产苗种1.3万吨,水产苗种繁育4亿尾,其中繁育名特优苗种2亿尾,水产品产量52295吨。
来源:东西湖融媒
编辑:李金霞
主编:纪晶
编审:何聆溪
监制:刘友智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