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获奖模式案例宣传(一)

近年来,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每年举办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宣传推介先进适宜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和技术,取得积极成效。为进一步促进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部分获奖单位对获奖模式案例进行了总结。现予以连载,供广大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主体参考借鉴。

本期刊登两种技术模式,分别是《半山区多元化稻鳖综合种养模式》和《“分箱式+单边沟”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半山区地形多元化稻鳖综合种养模式

——杭州昊琳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一、基本情况

半山区地形多元化稻鳖综合种养模式是浙江一种适宜半山区地形的稻鳖种养模式。该技术通过多年实践,实现了种、养无缝对接,达到“一水多用、多元融合”,提升了稻田的经济效益,近三年,累计在浙江省辐射推广约1.05万亩。

二、技术要点

半山区地形多元化稻鳖综合种养模式关键技术在于构建不同深度的“深、浅、沟、坑”进行无缝对接,达到“一水多用、一田多用”的综合目的。稻鳖综合种养模式的关键要素在于水稻种植品种选择、种植茬口的合理设置、养殖品种选择以及三段式鳖的养殖技术。种、养产品如何能相辅相成、利用有机物质进而提升产品质量,是该技术的关键所在。

(一)半山区地形稻鳖共生系统“深浅沟坑”

半山区地形稻鳖共生系统“深浅沟坑”,其原理是稻田“深浅沟坑”的改造方式,即稻田进水渠下方设越冬坑(7%)、深水沟(1%)、浅水沟(2%),面积控制10%以内;坑与沟无缝连接。进排水渠道独立分开,进水口建在越冬池上方,排水口设在“丑”字形浅沟末端,并在排水渠道出口设置防逃栅。中华鳖越冬池养殖尾水可经过深水沟循环至稻田利用。排水处使用Pvc管,可再次接到外部水稻单作田中多次使用,有效增加养殖尾水使用区域,达到零排放目的。 

(二)筛选优质水稻、优化种植技术

以抗病力强、抗倒伏、分蘖强、高产、口感好为目标,优选“甬优15号”“甬优59”“华中优9326号”“甬优5552号” 等晚熟品种。育秧播种期5月中旬,插秧时间为6月初;以直距40厘米、行距30厘米进行机插,亩插秧5500丛;也可以采取直播方式,亩建议种子使用量1.5kg,田坂间隔3-4米起丰产沟便于管理。采取稻鳖共生、越冬坑浮床水稻等种植模式。

创新稻鳖共生越冬池浮床水稻种植技术,按照越冬池塘面积适量安装浮床,固定位置叠放。选择“江两优7901”“嘉禾香1号”等矮秆品种,适当提前育秧以便与大田同期收割。5月初,采取谷种小田直播育秧,下足基肥,20天后再使用少量尿素促根换根;5月底,带泥秧苗按照3-5株/孔定植。科学用肥,定植7天后,使用少量尿素和干菜籽饼追肥(5-10kg)。

(三)多元发展

开展产销结合、探索融合发展。一是确定水稻烘干参数,水分控制在13.5%-13.8%最佳,经过烘干后水稻需要存放10天左右,保证大米颗粒完整度。二是建立加工分级标准,按照收割入库的水稻品种、品质,建立特级、一级、二级等3个标准。三是确定大米保存技术,大米加工后放入冷库,冷库温度在-3℃持续24个小时左右,再升到7-11℃进行保鲜。

三、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生产优质产品、带动增收致富。通过温室、稻鳖系统(越冬坑)、稻鳖系统(大田)的三段式共养,确保鳖的养殖年份达到优质产品要求;创建“昊琳”品牌 ,年产量达1.5万kg。稻田鳖深受长三角地区消费市场欢迎,并远销全国20余个省份,售价常年保持在240元/kg以上。大米以香、糯、滑、亮,煲粥表面起皮,农家原味老底子特征突出。创建“鳖鲜稻香”品牌,年产150吨。大米平均售价16元/kg,实现订单化、多渠道销售。模式亩均利润2.4万元,真正实现“百斤鳖、千斤粮、万元钱”。

(二)生态效益

推行绿色防控、实现肥药双减。一是综合种养系统中小鱼、泥鳅、螺蛳、小虫等鲜活饵料繁多,能够满足高品质生态甲鱼生产条件,降低饲料投入量。二是结合无人机飞防,集成应用杀虫灯、色板、声光控等物理防控技术,推广使用植物源、微生物源农药,田埂、堤坝种植蜜源性植物。三是稻鳖模式使土壤明显发生转变,其特征表现为土质变软、变松、变黑、肥力提高化肥使用量下降70.3%,农药使用量下降71.4%,肥药双减效益显著。中华鳖养殖尾水经过越冬沟浮生稻、稻鳖共生稻、单养稻3种不同生境的循环处理,氮、磷等被水稻植株的高效吸收,实现养殖尾水的循环使用和减磷降氮。

“分箱式+单边沟”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

——吉林省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

一、基本情况

“分箱式+单边沟”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是在传统稻蟹、稻鱼技术模式基础上,结合吉林省生产实际,创新发展形成。水稻种植采用分箱式插秧、测土配方施肥及生物防虫害等技术方法。水产养殖采取稻田挖单边沟、扣蟹苗种和大规格鱼苗早入田、早投饵,稀放精养、测水调控和生态防病等技术措施;稻蟹共生与稻鱼共养,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达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提升了水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九月丰农场示范稻田养鱼50亩,稻田养殖扣蟹50亩,稻田养殖成蟹50亩,种植水稻品种隆优619、隆粳66两个种源品种,实现了亩产优质稻谷556千克,稻谷亩均增产50公斤;亩产河蟹15.2千克,河蟹平均规格达到75.5克/只以上;亩产扣蟹35.5千克,扣蟹平均规格7克/只;亩产商品鱼15.5千克。稻田综合效益达到1200元/亩,农药使用量减少41%,化肥使用量减少33%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2年九月丰农场与索家屯村开展村企合作,协同发展稻渔产业,企业反哺村集体,形成优势互补,提高稻谷收购价格0.15元/斤,使得农民每亩多收入150余元。同时帮助索家屯村完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申请注册了“一索大院”商标,提升大米产品价值。由九月丰农场和索家屯村协作开展的“发展稻渔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项目获得第九届“创青春”吉林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六届吉林省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本技术详细说明了稻田选择、田间工程、分箱式插秧、苗种放养、饲料投喂、病害防控、起捕。

(一)稻田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灌排水方便,保水性能好,有上下水沟,遇旱不干,大雨不淹的水田,水质清新,无污染,稻田面积以30亩~50亩为宜。

(二)田间工程

1、筑田埂:田埂夯实,高60厘米~80厘米,顶宽50厘米~70厘米,底宽80厘米~100厘米。

2、挖边沟:在田埂内侧进出水口处挖边沟,沟宽80厘米~100厘米,沟深60厘米~80厘米,为减少环沟占地面积,田沟面积占田块面积不超过10%,且挖边沟在泡田耙地前完成。

3、设置防逃设施:插完秧后,蟹苗放养之前设置高45厘米~50厘米,内壁光滑的防逃墙,材料采用防老化塑料薄膜(高度60厘米),竹竿在防逃设施外侧。(稻田养鱼不设置防逃)

(三)分箱式插秧

水稻的插秧模式对水稻产量及水产品生长十分重要。根据吉林省当前水稻机械化插秧特点,栽植12行空1行作业最方便。空行可开掘出养殖小沟,为水产动物提供栖息和干旱时庇护空间,有利于通风透气透光,还有利于水稻生长。分箱式便于插秧机械化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有利于规模生产,规避了当前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耽误农时的风险。

(四)苗种放养

1、扣蟹选择:选择规格整齐、活力强、肢体完整、无病且体色有光泽的1龄蟹种(规格为120~160只/千克)。

2、鱼苗选择:规格整齐、无病无伤(兴国红鲤规格为500~750克/尾)。

3、大眼幼体(蟹苗)选择:体表干净、体质健壮、大小均匀,呈金黄色,活力强、上浮快且手握有硬壳感的蟹苗(15万只/千克左右)。

4、消毒:用浓度3%~5%的氯化钠溶液浸泡消毒3分钟~5分钟,然后放入池中。

5、放养时间:一般是5月末~6月上旬放养。待水稻秧苗返青后,把苗种放入稻田。

6、放养密度:扣蟹400~500只/亩;鱼苗:10~15斤/亩;大眼幼体0.15~0.25千克/亩。

(五)饲料投喂

根据营养需要,投喂水产专用配合饲料。

(六)投喂方法

按“四定”原则。定时:每天傍晚5时~6时投喂1次;定位:每次都在固定位置投喂;定质:配合饲料应在保质期内投喂;定量:日投喂量以体重的3%~5%计算,每天根据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七)病害防控

预防为主,严把苗种消毒、底质消毒和水质消毒三个环节。

(八)起捕

成蟹在9月上旬即可陆续捕捞;扣蟹在9月末开始捕捞;商品鱼起捕时间可根据稻田后期水位情况而定。采取地笼网捕捞和陷坑式捕捞方法。

三、效益分析

(一)种养产量:可实现优质稻谷556千克/亩,商品蟹15.2千克/亩;扣蟹35.5千克/亩;商品鱼15.5千克/亩。

(二)经济效益:综合效益达到1200元/亩。

(三)生态效益:水生生物可以吃虫卵和草芽,这样药剂使用量大幅减少,达到除草和生态防虫的双重效果。农药使用量减少了41%,化肥使用量减少33%,同时排泄物又可提高土壤肥力,既保证了水稻产量,又提高了蟹田米质量。

(四)社会效益:“分箱式+单边沟”技术模式有效减少了环沟占地面积,田沟面积占田块面积不超过4%。通过边行密植,粮食稳产还优质,是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减轻劳动强度,有利于规模生产,规避了当前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耽误农时的风险,对促进生态养殖,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 |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纪晶

监制 | 田国英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