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餐企下乡“点单”养鱼 创新模式打通“泉水鮰鱼”全产业链

5月8日,武汉“鮰归”餐厅总经理甘泉,驱车来到位于黄陂区蔡店街道源泉村的水韵天泉生态农业基地。甘泉是湖北鮰鱼文化非遗技艺第五代传承人,2020年创办“鮰归”餐厅。如今甘泉“下乡”,身份又多了一重——源泉村生态鮰鱼养殖基地负责人。

长江实行全面禁捕后,以甘泉为代表的一批武汉餐饮企业资本下乡,从消费需求端“点单”养鱼,既让爱吃鱼的市民继续“大饱口福”,亦成为一股产业兴乡的武汉餐饮新力量。

从餐厅到田间

餐企下乡试养“温泉鮰鱼”

鮰鱼菜作为楚菜明星菜馔,征服了万千食客。8日清晨,长江日报记者走进源泉村泉水鮰鱼养殖场,在这里,成片的泉水鱼塘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工人们将捞起的鲜活鮰鱼运输到各大餐厅、酒店销售。

甘泉告诉记者,目前养殖基地每天为“鮰归”“鱼痴渔醉”等全市40余家专业经营鮰鱼的中高档餐厅供应活鱼。南京、南昌、襄阳等地经营鮰鱼的一批高档餐厅,10天左右会来基地起捕一次活鱼。

甘泉的老家就在源泉村。他年少进城从事餐饮行业,师从湖北省第四代鮰鱼大王孙昌弼大师,经过勤奋打拼,成功打造餐饮连锁店自有品牌“鱼痴渔醉”和“鮰归”。

“长江‘十年禁渔’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弥补天然鮰鱼资源稀缺的短板,实现餐饮经营可溯源优质鮰鱼供应链品质保证。”甘泉说,正在他寻找鮰鱼养殖资源时,黄陂区启动“陂商回归工程”,他收到了蔡店街道党工委的投资邀约,想让在外做鮰鱼餐饮生意的他,回来经营源泉村一处因经营不善而荒废的渔场,带动村子产业发展。

回村考察投资时,他发现老渔场正是自己儿时常和小伙伴玩耍的一处嬉戏地,自然资源丰富,场内分散着大大小小的天然泉眼,不用引水也常年不干涸,水温一年四季都保持在18℃-22℃之间。“鮰鱼从幼苗长到3斤以上的成鱼,需要3年时间,养殖最大的难点,是鮰鱼不耐寒,普通鱼塘养殖无法解决越冬问题”,而老渔场内的天然温泉,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市区餐厅解决了“原料鱼”的来源,源泉村老渔场也找到了改造方向。2021年,甘泉成立水韵天泉生态农业,在渔场开始了鮰鱼试养殖。

市农科院专家蹲点指导

从养到吃“武汉泉水鮰鱼”打响名气

有市民“老饕”曾戏说,提起吃,大家永远可以相信大诗人苏东坡,他尝遍各地珍馐美味,能得到他的赞誉就是“金字招牌”。苏轼在《戏作鮰鱼一绝》里写道: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其盛赞的“粉红石首”,指的就是长江段的鮰鱼。

长江禁捕前,甘泉经营的鮰鱼餐厅,原料鱼都是从四川、云南、广州等地进货,运输时间长,鮰鱼存活率低,经济损失不小。“3斤以下的鮰鱼武汉市场价要卖到98元左右一斤,而市民只爱吃鲜活的鮰鱼,死一条鮰鱼,就相当于损失好几百元。”

自己养鮰鱼,首先要保证的,就是“武汉产的鮰鱼”品质“不掉线”,食客用嘴巴投票,差一点的鮰鱼做出来的菜品味道,老食客们都能尝出来。

试养殖期间,甘泉特地请来武汉市农科院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严格把控鮰鱼的全养殖流程。“基地的天然温泉四季不断,对鱼的品质和生长非常有利,泉水养鱼让鮰鱼没有土腥味,味道更加细腻肥美。”

好水养好鱼,好鱼的“体重”也要经过严格把关。按照规格,优质鮰鱼一般分为3斤以下、3-5斤两个类别,5斤以上的鮰鱼脂肪层太厚,影响口感。在正式出水上市前,鮰鱼需要“瘦身”,脱脂、排酸,让肉质更加紧实。

甘泉介绍,目前“泉水鮰鱼”十分受市场青睐,基地旗下连锁餐厅月均可销售鮰鱼3万—4万斤,“武汉市民一年大约要吃掉500万斤鮰鱼,‘泉水鮰鱼’的高品质,迭加鮰鱼菜制作品类的不断丰富,让市区经营鮰鱼的餐厅生意稳定”。

从养到吃,“武汉泉水鮰鱼”打响名气的同时,也为周边乡村带来产业发展活力。源泉村以村集体入股方式,从去年起,每年开始获得水韵天泉生态农业的分红。村里10余名村民在基地稳定就业,基地包吃包住,人均年收入6万余元。基地还为村民提供各类临时性用工,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从产品到产业

一条鮰鱼“吃”出一条产业链

“去年,我们基地长江名贵淡水鱼生态养殖产能达到120万斤,鮰鱼产量每年可达到100万斤以上,并通过自有品牌‘鱼痴渔醉’和‘鮰归’,以活鲜产品链接餐饮消费市场,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甘泉说,今年,基地已与武汉市农科院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推进长江鮰鱼种苗孵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布局。

与此同时,甘泉和团队正以“鮰鱼两吃”预制菜品为嵌入点,链接市民家庭餐桌,开发液氮保鲜鮰鱼块产品。“与餐厅现做菜肴相比,还原度已高达90%以上,活鱼及液氮保鲜产品的销售范围覆盖省内多家餐饮头部企业,部分销往南京、常州、赣州等多个省外地区。”

“产业联动,市场为本。”甘泉说,以鮰鱼为代表的楚菜水产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这还不够。他认为,无论是从品牌角度,还是楚菜传承角度,鮰鱼产业都要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和楚菜影响力。

记者看到,目前水韵天泉生态农业二期工程已追加投资,扩大厂房建设,提升活鱼宰杀、液氮保鲜和包装加工能力,预计今年10月正式投产。“二期包括一项长江鮰鱼精养池项目。该项目将采取全程控温,实现水温及环境温度恒温,利用低密度纯氧养殖方法提高水体氧饱和度,实现长江鮰鱼质量的精品化。”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文高表示,长江“十年禁渔”后,对于如何平衡好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对美味的向往,以“鮰归”为代表的餐饮企业,正探索一条从“育种创制+生产养殖+定单销售+餐饮消费+品牌打造+文化传承”的全新产业链模式。市农业农村局将对武汉餐饮企业积极向前端延伸、助力乡村振兴,开展高品质、可溯源的“原料鱼”“生态蔬菜”等生产基地建设,予以政策扶持。


来源 | 长江日报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监制 | 田国英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