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两用一水双收“虾稻轮作”绿色生态效益高

“我们村养殖的小龙虾又大又肥,腹部干净无污泥,这个月初上市后,俏销得很!”晚春时节,江夏区法泗街道庆丰村进入小龙虾丰收期,虾农们忙着捕收、装货、售卖,该村党支部委员、刘家港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朱文涛介绍,近年来,庆丰村转变传统双季稻种植方式,通过“虾稻轮作”精养模式,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

最近,每天凌晨一两点,村民们便点着头灯,划着小船,在水田中央起网捕虾,每一个地笼里都满满当当,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两箩筐。朱文涛也是夜捕人员之一。为抢抓上市时间,每天晚上10时30分,朱文涛便来到虾塘里,收货、分拣,凌晨3时再驱车50公里来到白沙洲大市场,早晨5时左右忙完了才能回家睡觉。

“今年小龙虾产量高、品质好,市场供应量较大,收购价要比去年低一些,但比起传统双季稻产业,‘虾稻轮作’模式的收益还是要高不少。”朱文涛告诉记者,这个月来,基地每天捕收500斤小龙虾,每天能创收近6000元。

除成品虾养殖,虾苗繁育也是庆丰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每年3月中旬到清明前后,是早虾苗销售的高峰期。“村里有1000余亩稻田用来繁育虾苗,占全村稻田面积的45%,半个月时间,销售了35万斤虾苗,创收175万元。”朱文涛说,庆丰村水质好,环境优,虾苗质量好,不仅附近虾农来采购虾苗,咸宁、黄石等地的虾农也来村里采购,在周边地区已小有名气。

朱文涛介绍:“‘虾+稻’和谐共生,虾的排泄物是稻苗生长的天然有机肥料,稻田里的害虫则是小龙虾的‘口粮’,在科学养殖下更加绿色、生态。”

庆丰村党支部书记周武介绍,目前,村里已有庆丰米业专业合作社和刘家港种养殖合作社2家合作社,小龙虾养殖户58户,养殖面积达到2035亩,全村虾稻产业总产值达1600万元。“村里还准备探索‘虾+稻+鳜’三级轮作新模式,实现四季有产业,月月有增收。”


来源 | 长江日报、武汉活鱼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监制 | 田国英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