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虫大爆发,福建超七成虾塘发病!

“秋造第一批投放的虾苗损失惨重,第二批发病率减少,在40%左右。但由于第二批虾苗于10月下旬才开始投放,养成情况后续有待进一步观察。”日前,铭治集团漳浦负责人邵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据某检测企业收集的数据显示,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六鳌镇等养殖区,放苗超过一个月的南美白对虾,肝肠孢虫的检出率甚至超过了90%,情况十分严重。10口塘中,少的有2~3口塘,多的有5~8塘,甚至100%的塘口都能检出肝肠孢虫;检测出的含量也非常高,达到了105、106,甚至107的水平。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南美白对虾行情持续低迷,到今年30头规格虾一度跌破20元/斤。当前养虾盈利变得愈发的困难,在目前的养殖环境中,唯有保证较高养殖成功率才是盈利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漳州却遭遇大范围虾肝肠孢虫的袭击,这对于虾农而言无疑于雪上加上霜。

某检测企业负责人分析,造成目前漳州地区肝肠孢虫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三点:

第一、投放的苗种存在问题。据了解,福建90%的小苗主要由海南和湛江提供,而今年9月份,海南、湛江等地遭遇台风侵袭,这很可能导致当地虾苗的质量受到影响。同时由于供应量减少,可能也会导致部分海南、湛江等地虾苗的出场标准受到影响,最终导致一些存问题的虾苗进入市场。

第二、水源携带病菌。据透露,目前整个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大环境不太理想,最近福建地区部分海域中检测出虾肝肠孢虫的含量就达到了103的水平。另外,在标苗过程中,很多人使用海水进行标苗,这很可能就增加了虾苗受感染的风险。

第三、天气波动较大。由于肝肠孢虫的潜伏期较长,天气波动较大时,对虾的体质就会变弱,这最终增加它发病的概率。

综合各个业内人士想法来看目前,上述的几种因素主要造成了福建漳州虾肝肠孢虫大规模发病的可能性很大。另外,虾农在进行养殖时,对池塘的消毒不够充分,也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之一。

据铭胜水产提供的部分样本数据显示,10月份福建漳浦地区在副溶血性弧菌、高致病性弧菌、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众多病害中,虾肝肠孢虫的阳性样品的占比仍然最高,达到了26.83%。

据悉,虾肝肠孢虫发病时间一般集中在放苗后的30-50天,当前第二批秋造虾苗养殖状况好于第一批,业内人士提醒虾农,后续对于虾肝肠孢虫的防控仍不能掉以轻心。此外,多位检测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虾肝肠孢虫目前仍没有较为特效的治疗产品,仍要以提前防治为主。他们建议广大虾农,首先要及时对白对虾、养殖水体、土质进行检测,这能保证投放虾苗的健康,同时也能保证养殖环境的优良;养殖前仔细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杀;选择优质虾苗产品,保证虾苗拥有较强体质抵抗病害;建设蓄水池并对其进行仔细处理,尽量避免携带病原。“只有减少病害,保证养虾的存活率,在当前环境下才有更多的盈利可能。”某企业负责人表示。

来源 | 农财宝典 大国渔业公众号

编辑 | 吴霜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