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殖管理的角度看“疫情”

每每谈及疫情,总会让从业者不寒而栗,几十年畜牧业发展的历史证明,疫情与畜牧业向来都是如影随形的。自养殖业开始,疫情的发展与蔓延便未曾停歇过,各品种家畜家禽均面临着与之相应的疫病在流行,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回顾养殖业的历史发展进程,每当社会养殖量达到新的高度时,疫情也会达到相应的高峰,真的是老病不断,又添新病,这会给盲目扩张的养殖热情降降温。正是因为疫情的敲打和提醒,才迫使人们静下心来认真反思,检讨并改善饲养管理。

非专业化、粗放的管理方式无疑为疫情提供了太多的可能。畜牧业的发展中,因粗放而忽略的生物安全工作,导致病原微生物频繁侵扰,疫情频发且难以控制,真可谓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生物安全作为疫情的第一道防火墙,却没有引起从业者足够的重视。因为缺乏系统的防范,养殖过程中存在太多的漏洞,待疫情泛滥时,常常无能为力。唯有消灭、限制传染源,切断、封闭传播途径,保护并改良易感动物,方能达成理想的防控效果。

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速度是惊人的,如同一场无声的恐怖竞赛。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细菌以二分裂的方式迅猛繁殖,每隔20分钟便能完成一次分裂,意味着一天之内竟能繁衍72代之多,其数量增长之快,堪称指数级别的飙升。以大肠杆菌为例,在适宜的温床中,它每小时能进行3次分裂,从单一个体迅速扩张为8个,如此累积,每24小时即可达到“2的72次方”。这是个难以估量的数目,其规模之大,真的是不可思议。

严重污染的养殖环境是疫情防不胜防的根源。非专业人士对此认识不足,盲目降低消毒强度,省略必要消毒流程,以侥幸为经验最终省钱省事不省心。

在所有的禽病中,不仅仅是禽流感令人畏惧,常见多发病同样致命,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魏氏梭菌病、鸭疫里默氏菌病、败血霉形体感染、滑液囊霉形体感染等,均可导致家禽大量死亡,使养殖户蒙受巨大损失。

细菌性感染仍是健康养殖的重大威胁,除抗病育种的源头净化外,药物净化同样重要。面对日益严重的细菌感染,“全程不用抗生素”的想法很美,但很冷。科学用药、规范用药才有事半功倍之效。

健康养殖必须以防疫灭病为重点。禽业规模化发展中,传染性疾病成为防控重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消毒程序,选用安全高效的消毒药物,结合实验室手段降低病原密度与活性才能达到防患于未然之目的。

规模化养殖中,空气、人员、车辆、流浪狗、流浪猫、老鼠、黄鼠狼、野鸟等均可成为疫病传播的媒介。环控也是生物安全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严格管理才是最好的预防。

疫情压力下,保护易感动物需多管齐下:不断提升鸡群体感舒适度,减少环境因素的应激,加强免疫接种与饲养管理。全面增强鸡群免疫力,不给疫情可乘之机。

疫情如弹簧,你弱它就强。被疫情淘汰者,往往是不专业、不用心、不努力、麻木不仁的从业者。解决养殖业疫情问题,需树立正确观念,制定系统方案,严谨执行,并辅以有效监督、检查与评判。管理到位了,病原就没有可乘之机,就可以把疫情扼杀在萌芽之中。


来源 | 中国禽业导刊公众号

编辑 | 吴霜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