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种业振兴行动的核心环节。自2021年3月启动以来,农业农村部协同各地及相关部门,全面推进了全国农业种质资源的普查工作,成功摸清了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区域分布及特征特性,不仅收集了一大批种质资源,还抢救性保护了一批濒危资源,成果显著。
12月10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丁斌宣布,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已全面完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的第三次普查,而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则是首次进行。
一、种质资源普查全面摸清“家底”
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国150万普查人员深入乡村,累计行程6300多万公里,发现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并挖掘了多个资源开发典型案例。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刘莉华表示,普查成果超出预期。
1、畜禽方面,全面查清了资源家底,新发现鉴定了51个地方品种资源,采集制作了107万份遗传材料,并对61个濒危资源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目前159个国家级保护品种都实现了活体保护。与第二次普查相比,不仅原有畜禽地方品种一个未减,还找回了10个曾宣布灭绝的品种。
2、农作物方面,新收集了13.9万份种质资源,其中99%为传统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已全部移交国家库圃安全保存。
3、水产方面,首次全面摸清了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区域分布,采集制作了12万份遗传材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专家组组长刘旭指出,这次普查不仅丰富了食物供给的资源种类,还使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总量大幅增加,物种总数增长21.2%。同时,查明了33个畜禽种类、1018个品种的资源状况,猪、羊、鸡、鸭、鹅的品种数量均位居世界前列。水产方面,普查资源涵盖海水和淡水物种,共找到857个种质资源,物种和品种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为保护好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农业农村部不断加大保护利用体系建设力度,初步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保护体系。
1、畜禽方面,世界单体最大的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正在加快建设,预计明年底基本完成,届时保存能力将达3300万份。目前,已确定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227个,省级保种单位671个,初步形成了国家库、区域库、保种场保护区相衔接的三道保护屏障。
2、农作物方面,已建成现代化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保存能力达150万份,可满足未来50年的长期战略保存需求。目前,已形成以国家库为核心,中期库、种质圃、原生境保护点为依托,省级资源库圃为补充的保护利用体系。
3、水产方面,世界一流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已投入运行,保存能力35万份。目前,已基本形成由国家库、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和保护区构成的保护体系。
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
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需加快资源的鉴定、挖掘、改良和创制,并推动资源共享和利用。
1、加快资源鉴定和挖掘:目前,已鉴定挖掘出一批优异资源,并分发给育种单位用于创新。同时,将构建全国统筹的鉴定评价体系,扩大鉴定挖掘范围。
2、强化资源改良和创制:针对当前育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已启动实施种质资源改良计划,将逐步向重要农作物延伸。
3、推动资源共享和利用:每年向社会分发共享种质资源超过10万份次,服务育种单位和企业超过2000家。同时,正在开展资源登记工作,以便实行统一的身份信息管理,方便查询和申请获取。
通过这些措施,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设施先进、管理完善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来源 | 中国禽业导刊公众号
编辑 | 吴霜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