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春雨贵如油”,眼下虽说雨水节气已过,但部分地区有效降水量仍然不足,防旱工作不容有失。随着农业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高科技设备的普及,为防旱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今天的春耕进行时,我们重点关注春旱防范——
山东乐陵:田间地头多了“千里眼”“顺风耳”
“这‘高科技’就是咱庄稼人的‘千里眼’‘顺风耳’啊!”在乐陵市孔镇镇一片麦田里,农技专家正熟练地操作着土壤分析仪,对土地墒情进行监测,目睹整个过程的种植大户韩立勇竖起了大拇指。以前韩立勇种地全靠经验,什么时候浇水、该施多少肥,心里其实没个准头。收成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就拿前年来说,有几块地因为浇水不及时,麦苗长得稀稀拉拉,而且施肥不均匀,有的地方肥力过盛,麦苗疯长,麦粒却不饱满。”他说。
乐陵市孔镇镇,无人机飞手对麦田进行喷防作业。
“去冬至今降水偏少,大部分麦田表墒不足,春季失墒较快,易形成早春旱。所以,对于未浇越冬水的地块,要在返青后及时小水浇灌;对于已浇灌越冬水且墒情适宜的地块,不要急于灌水,在早春土壤化冻后进行机械镇压,减少水分蒸发,起到增温、保墒、抗旱、控旺的作用。”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物一部正高级农艺师关秀敏说,还要加强肥水管理,对于弱苗麦田,利用土壤解冻返浆期借墒追肥;对于旺苗麦田,肥水要适当延后。
在山东,像韩立勇这样受益于先进农业技术和装备的种植户越来越多。去年秋种期间,各地大力推广良种包衣、精细整地、“四适两压”规范播种等关键技术,全省小麦播种出苗质量普遍较好。
江苏连云港:“指尖上的春管”尽显农业高质量发展
眼下,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46.8万亩麦田正遭遇春旱考验。当地农业部门启动“云端春管”模式,通过无人机变量追肥,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智能水闸,实现节水节肥。在种植基地附近的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农技人员可以通过电脑、手机远程查看田块墒情,通过卫星遥感墒情数据,系统自动计算灌溉量,再通过接入物联网的智能灌排系统进行灌溉,比传统方式节水近40%。系统还会将需要优先灌溉和优先施肥的区域信息推送到农户手机上,便于农户合理下达指令、进行作业。
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小麦种植户宋忠朕告诉记者,“现在用这个智慧平台,浇水施肥都受手机遥控,我承包的2000亩小麦5天就管护完了”。
目前,连云港市赣榆区稻麦智慧种植基地已实现智慧春管覆盖率100%,节水节肥率达30%,预计今年小麦亩产仍可保持500公斤以上。
河南新乡:奏响“春耕曲” 红薯育苗忙
眼下豫北地区正是春灌的关键期,新乡沿黄各县市区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春季麦田管理,统筹用好水资源,保障好群众春灌。
延津县种粮大户郭相博:“如果按照我们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我们需要七八个人,七八天的时间才能浇一遍,现在用了这种自助式喷灌,我们两个人、三个人,在两天时间里,就能把这400亩全部浇完,不仅省水省肥,也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今年新乡延津县冬小麦种植面积达96.5万亩。由于当地土壤性质偏沙质,浇水后水分流失快,保肥能力较弱,传统灌溉还存在水量不均的问题。自2023年起,当地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新技术,还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针对性的田间管理指导。
延津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秦世伟:“这个阶段主管主要是追肥和浇水,大家要根据自己的苗情(进行管理),弱苗要促、壮苗要稳、旺苗要控。要重点防治纹枯病、茎基腐病以及小麦蚜虫、麦蜘蛛和草害的防治,另外还要注意关注天气预报,春天气温起伏不定,容易发生春旱或者倒春寒,小麦拔节之后抗寒能力就下降了,遇到低温寒潮天气,非常容易受冻害,如果低温天气来临,要提前浇水喷施叶面肥等措施来防止春季的冻害。”
江苏南京:天晴少雨,江苏农作物不误生长有妙招
粮食“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2月20日,记者来到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友联村,只见在田小麦普遍“趴”在地上,高度不到脚踝,几名农机手正在使用植保无人机洒肥。“我们种的是扬麦和镇麦品种,一般在1月份施返青肥,但入冬后没下过几场像样的雨,只好推迟到现在。不过我们最近打水做了灌溉,肥也补上了,再过一周,麦苗就能长高好几厘米,估计不会影响产量。”种植户柯后春说。监测温度、了解墒情、开关泵阀……汤泉农场的种植户通过手机一屏掌控。上周,农场处于干旱缺水的特殊时期,智能灌溉系统帮了大忙。“这套系统可根据田块内水量自动调节闸阀,让备耕工作更加顺利。”汤泉农场农业技术员徐鸿飞介绍,农场专门辟出1200亩的“数字大田”打造“无人化农场”,所用的植保机、收割机等传统机器均安装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行进速度控制器等装置,已实现水稻和小麦“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无人化自主作业,提高农机作业效率50%以上,节约水、肥、药10%—15%。
浦口区在田小麦4.13万亩,油菜2.47万亩。受去年秋播适期播种比例低、土壤墒情不足等影响,小麦生育进程慢于上年同期。浦口持续加强土壤墒情监测,突出抓好干旱应对、积极防范“倒春寒”冻害和渍害。“往年施返青肥时通常会下雨,但今年从冬天开始就一直比较干旱。”浦口区汤泉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樊丛丛告诉记者,目前田间共有小麦5600亩、油菜400亩,抗旱成为今年春耕备耕工作开启后的一大重点。上周,农场通过引滁河水至泵站,再打入农田中进行灌溉,缓解田间旱情。
广西新靖:抗旱解田“渴”,助农稳产保丰收
正逢春耕时节,新靖镇辖区内去冬今春以来降雨偏少,春耕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当前,正处于烤烟移栽、小春灌溉的关键期,为全力做好春耕生产灌溉工作,不违农时,新靖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为春耕生产保驾护航。
面对持续少雨天气,新靖镇提前部署,镇村干部齐心协力协调机械设备积极调水,细化用水计划和调度方案。充分利用河塘、沟渠、地下水等灌溉资源,采取“水泵抽水到园、水管接水到园、租赁洒水车到园”等措施,确保春耕浇水达到全覆盖;充分利用线上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平台等媒介,及时向群众转发气象信息,同时宣传发动群众及早进行抗旱浇灌、造墒播种;指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对有灌溉条件的农田指导科学灌溉,对没有灌溉条件的农田,加强保墒措施,对因旱情在适播期到来时仍无法种植的田块,结合农时指导农民改种、补种适宜短生育期的作物,减少受灾损失。
江苏宿迁:春旱“烤”问麦田 及时组织补水灌溉
连日来,宿迁市采取不同形式的补水,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把脉支招,为夏粮丰产丰收打下基础。
2月25日上午,泗洪县车门乡调集了多台灌溉设备,组织专业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对急需水分的农田进行全面灌溉。种粮大户韦太亮在农技人员的精准指导下抢抓农时,积极开展早春田间管理。韦太亮说:“今年天气特别干燥,对小麦生长非常不利,第一时间农技人员给我们做现场指导灌溉工作,等水下去以后,我们及时把肥料撒下去,对我们小麦生长丰收,带来很大的信心。”泗洪县车门乡农村工作局副局长于晶洁介绍道:“今年由于前期缺少有效降水,土壤偏干,对小麦造成一定影响,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农户进行大面积灌溉,另一方面要做好沟系的畅通,做到可排可灌。”除了集体灌溉行动外,也积极鼓励农户根据情况自行补水。家住宿豫区关庙镇的农户陈允录种植了400多亩小麦,由于关庙镇地处供水末梢,过去灌溉条件相对困难,但是随着宿豫区嶂山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建设完成,陈允录再也不用担心缺水问题了。
“我们水是三天前上的,上过水之后,撒了不到三十斤一亩的返青肥。肥料施过以后,现在补救也还可以,再打打叶面肥,没有多大问题,关键是水来得比较及时。”陈允录说道。
河南鹤壁:手机一点即可控制灌溉
随着气温回升,河南省逐渐迎来了小麦春灌的关键时期。广袤的麦田里,大型智能喷灌设备正在高效作业,为返青期的小麦提供着充足的水分。
2月19日,河南鹤壁市浚县浚县王庄镇高标准农田内,大型智能喷灌设备正在高效作业。人民网记者 王玉兴摄“以前灌溉是个头疼事儿,现在有了智能化灌溉设备,只需轻轻一点手机,水肥一体机就能迅速启动。小水滴灌,每亩灌溉成本不到10元,节水70%、节肥20%,真是太方便了!”在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邱守先正通过手机轻松管理着他的2100亩麦田。只见他轻点手机屏幕,田地里的喷灌设施依次出水,喷头360度旋转均匀地将水洒向田间。近几年,智慧灌溉技术在河南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农户们可以精准掌握作物的生长情况,通过手机远程控制灌溉设备的开启和关闭,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节省了人力和水资源。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微观三农综合整理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