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开捕成品虾,之后进行虾苗投放,待小龙虾捕捞完毕后,预计五月开始种水稻,通过种养结合的模式实现一田双收。”稻虾基地工作人员对稻虾轮作模式赞不绝口。
稻虾轮作模式仅仅是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推广面积近90万亩,较2023年新增10万余亩。
今春以来,浙江省以科技赋能、政策护航,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提质扩面,从而实现“一田双收、粮渔共赢”。稻渔综合种养这种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也成为了稳粮增收、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每亩增加净收入4200元以上
“我们依托稻虾综合种养基地,积极推广稻虾轮作模式,利用温州当地气候特点,与外省小龙虾形成错峰上市,卖出好价钱。”浙江湖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周贤锋向记者展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近几年,公司带动温州地区20余户养殖户开展‘稻虾轮作’,推广养殖面积达6000亩,带动6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精准帮扶30余户村民,实现年均增收5万元”。不仅是稻虾轮作模式,稻虾共生模式也实现了高效生态有机的农业生产,使更多人尝到了“稻虾共养”的甜头。海宁市斜桥镇新农土地专业合作社每年5月开始投入澳洲淡水龙虾苗,6月种植水稻,11月底前出售成品虾并收割水稻。“稻虾共生模式既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又能发展澳洲淡水龙虾的产业,大大提高了农田经济效益和附加值,每亩可增加净收入4200元以上。”合作社负责人沈雄健透露,稻田中常年有水,能消灭落水昆虫,从而控制虫害,虾的粪便为水稻提供了所需的基肥,稻虾共生模式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稻渔综合种养具有高效、生态、可持续的特点。近年来,浙江省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稳粮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2024年,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实施总面积89.66万亩,共实现水稻总产量41.01万吨,水产品总产量8.15万吨;水稻总产值14.84亿元,水产品总产值27.16亿元,增加农民收入超过20亿元。
此外,稻渔综合种养区域规划和产业聚集已初具规模。“2024年,我们完成了桐庐、海宁2个稻渔重点县和45家重点基地建设,确定了新一轮5个重点县和40个重点基地建设任务。”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透露,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15个稻渔重点县和208家省级重点基地,逐步形成浙北平原、浙东南沿海、浙中西盆地稻-小龙虾全面开花,浙北平原、浙西丘陵稻鳖,浙南山区稻鱼各有侧重,其余模式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产业格局。
科技赋能 打造“智慧种养”样板
浙江省的稻渔模式不仅依赖传统经验,更依托数字化技术实现精准管理。浙江长兴县一家开展稻蛙共生项目的农业科技公司就是积极推行农业数字化产业升级的典型例子。“目前机械化投料、消毒,数字化管理已经全面落地,现在通过远程控制机械化精准投喂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力投入,还避免了人工投喂不均等缺点,通过种养数据的云端存储分析,提升种养产量。”浙江长兴创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吴传意一边指着稻蛙共养轨道式自动化精准投饲技术装备一边介绍,“这套装备依据青蛙的形象设计,它的本领大得很,可以根据不同田块黑斑蛙存量和不同天气条件,一键启动就可实现自动行走、定位导航、自动撒料、自动加料、自动充电等功能。”吴传意自豪地说,“这比传统人工综合效率提升80%以上,节省劳动力70%,降低饲料浪费5%。”浙江桐乡市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现有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57万亩,其中大部分是稻小龙虾模式。在这里,无人机的应用为大家普遍接受。万亩稻虾田里,无人机参与了播种、投饲、追肥、除草、用药等环节,只要设定飞行路线,无人机便快速而精准地落实作业任务。桐乡市凤鸣焱焱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燕说,“现在种田养虾的也用上了高科技,一架无人机一次最多可装80千克饲料,每小时投喂面积可达150亩,效率是传统人工作业的10倍。这不但让农事作业更加方便和精准,而且一亩田至少能节约200元的人工成本。”
浙江大学针对浙江省现代稻渔综合种养快速发展实际,从协同种养生态机制等方面开展了基础研究,揭示出种间互惠、种间互补利用资源是协同种养的重要生态机理,提出了水产动物养殖密度及稻田沟坑占比最高阈值两个重要技术参数,研究得出的沟坑面积占稻田面积小于10%的技术要求,作为《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的重要指标,在全国推广应用。
催生价值链 在循环发展上持续发力
随着稻虾种养模式的不断推广,浙江各地有效运用文化、旅游、休闲等要素,与稻渔综合种养有机融合,使得稻渔综合种养的多种功能得以发挥,稻虾产业也正迈着稳健的步伐“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湖州市通过举办稻虾美食节、“稻蛙丰收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带动乡村旅游10余万人次,大大激活了消费市场,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与休闲渔业、旅游业有机结合。温州市、金华市组织的小龙虾音乐节、垂钓节,受到本地大批休闲旅游爱好者的欢迎,文旅收入激增,也促使一批养殖基地看到市场抓住商机,建造垂钓台,购买垂钓设备,以“虾红稻绿 一池共富”为主题,通过举办“‘虾’路相逢勇者胜”龙虾厨王争霸赛、“清凉一夏‘虾’季有约”美食盛宴等“虾”元素满满的活动,促进“文产和鸣”同频共振,持续释放“食、游、娱、演、赛”的活力,点燃了乡村夏日消费新热点,并以虾为媒,全面展示了当地因地制宜、共富发展的丰硕成果。
政策护航 绘就共同富裕新图景
为加速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浙江省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不仅对稻渔重点县和重点基地有资金补助,而且在水产产业技术团队项目等科技推广项目中重点资助。2023年成立了第二届省稻渔综合种养专家组,同时,连续5年召开全省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交流会。此外,浙江省还积极培育优质大米新品牌,引导扶持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把稻渔共生大米的“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理念融合到品牌宣传、包装和设计中,着力打造稻渔品牌。计划到2027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20万亩,新建稻渔综合种养重点县12个,省级重点基地120个,实现亩均产出水产品100斤,稻谷1000斤(山区或特种水稻800斤),亩均增收2500元以上。各市也因地制宜发布了一些扶持政策。杭州市发布相关文件明确推广新型综合种养模式,市级基地一般综合种养模式按不高于1500元/亩的标准进行奖补,高标准设施稻蛙模式按不高于3000元/亩的标准进行奖补,单个区、县(市)奖补金额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补助力度在全省领先。宁波市为推动稻渔综合种养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明确了“到2025年,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并巩固5万亩以上,实现亩均产出水产品100斤、稻谷1000斤,亩均增收2500元以上”的目标。各区县市成立了工作小组并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同时加大规模化稻渔示范基地补助力度。“稻渔共生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推广面积将达到100万亩,下一步,将推动种养模式与乡村旅游、品牌农业深度融合,打造稻渔产业集聚区,培育稻渔龙头企业,推进联农带农作用更加显现,产业融合发展更加有效。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中国食品网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