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一场雨水悄然降临中原大地。记者走进河南省驻马店市,直击“三夏”生产现场。这场雨仿佛给火热的“三夏”生产按下了“暂停键”,带来了短暂的清凉。路边,刚完成小麦收割的机手们聚在一起,一边休息一边等待新的作业任务;田间地头,农民们各自忙碌,有的正抓紧将晾晒好的麦子收拢归仓,有的则忙着把含水量较高的麦子送往烘干点,还有些选择静候雨停后再继续收割。更有不少人满心期待,盼着这场雨能将土地浇透,为后续玉米、花生的播种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加速,保障播种机具供应
在河南农有王农业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有王”)的厂房内,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争分夺秒、加班加点地赶制播种机械,全力为麦收后的播种期做准备。据公司董事长王江涛介绍,今年农有王在播种机技术上实现了新突破,这些创新成果将为用户带来更优质、高效的服务,助力后续的播种工作顺利开展。
暖心服务站护航跨区机收
离开农有王公司不久,在高速公路出口,遂平县农业农村部门设立的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映入眼帘。服务站虽面积不大,但设施一应俱全。站内专门设置了机手临时休息处,免费提供饮用水和食物,还精心准备了爱心大礼包,内含洗衣粉、换洗T恤、劳保手套等实用物品。记者看到在跨区作业接待登记本上,已有20余位来自河南其他地区以及河北、湖北等地的机手进行了登记。服务站负责人表示,该站点自5月19日开设,每天坚守到晚上11点多,风雨无阻,24小时电话待机。目前遂平县的麦收尚未大面积展开,机手们正陆续抵达。
烘干与防雨处理同步进行
行驶在路上,运输收获机的车辆不时从旁经过。当记者来到确山县睿农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时,阵阵机器轰鸣声传来。只见烘干机组开足马力、高速运转,金黄色的干麦粒从出粮口源源不断地倾泻而下。“我们这里4座烘干机同时作业,每台容量35吨,每天大约能烘干粮食120多吨。”公司工作人员介绍道。另一边,在公司的田地里,工作人员正忙着为新收的几百捆打捆秸秆铺设防水塑料布,以应对这场大雨,确保秸秆妥善保存,实现后续合理利用。
机手讲述新变化与新期待
雨越下越大,记者一行抵达此行最后一站——河南省驻马店市农吉农机专业合作社,见到了合作社的收割机手张新朝和播种机机手李双喜。这场大雨让连续一周马不停蹄收割小麦的张新朝终于能稍作休息,也为即将开展播种工作的李双喜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
有着15年作业经验的张新朝,亲眼见证了中原粮仓的巨大变迁。“以前的机器效率低,在一个地方收割得忙活一星期,现在的大型收割机速度快多了,最多3天就能干完。而且现在收割机里都装了空调,还是无级变速驾驶,干活比过去轻松多了。”谈及今年,张新朝更为高兴的是跨区作业证的办理流程得到了极大优化。“今年县里派人下来给我们集中办理,往年得自己跑去县里相关部门,至少得跑两趟。要是赶上大家都去办,还得排队,半天到一天时间就没了。现在我们就近提交信息,三四天就能拿到证,太方便了!”张新朝计划,在完成本地作业后,用约一个月时间前往河南其他地方,河北,北京等地开展跨区作业,再返程。
对于新加入合作社的机手李双喜而言,他今年购置了农有王的播种机并带机入社,正式开展他期盼已久的播种作业。李双喜兴奋地告诉记者:“肯定是想多赚些钱呀,加入合作社后,能接到更多的活儿,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单打独斗,只能在小地块作业了,这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雨中的驻马店,处处涌动着“三夏”生产的蓬勃活力。从田间地头的忙碌身影,到企业车间的轰鸣机器;从服务站点的暖心守护,到农机手们对技术革新的赞叹与对未来的憧憬,每一个画面都诉说着河南农业的坚实步伐与无限希望。伴随着这场雨,中原粮仓的“三夏”农业生产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勤劳踏实的中原人民们正在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护牢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的时代答卷。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中国农机化导报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