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能修么?我车上掉下来的这个螺丝拿去焊接,焊一下可就要10块钱呢。”5月23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沈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里,机手李喜江正指着收割机排水口处的螺丝缺口,对中联重科“三夏”服务保障车队的工作人员说道。“您不用担心,到外面维修点修完,拿着凭证找我们报销就行。生产作业最重要,可不能耽误赚钱。”工作人员给出的承诺让李喜江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在厂房空地上,中联重科“三夏”服务保障车队的工作人员们忙得热火朝天,爬上爬下地对收割机进行检查。趁着昨天下雨的间隙,李喜江所在的这支来自河北省新乐市的跨区农机作业队来到这里进行休整。“他昨天报修的,我们和他约好今天来检查维修。”服务保障车队负责人一边调试设备,一边介绍道,“我们(服务队)在河南省部署了超100多人,跟着用户跨区作业队伍走。大部队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每天大概能接到十来个维修工单,即便大多都是小毛病,但也得赶紧给用户修好。”正说着,他打开手机,调出企业的后台调度数据图展示给记者,“你看,这是今天最新的数据。目前‘三夏’机收的大部队都集中在河南、湖北,在河南大部分集中在西南部。”
眼前的跨区机手们就是他们口中所说“大部队”中的一员。1986年出生的张永波是李喜江这支跨区机收作业队伍的负责人。别看他还不到40岁,却是个有着20年作业经验的老机手。谈及跨区机收的经历,他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支队伍一周前就出发了,5月18日到正阳就开始进行收割作业。队伍里总共17台收割机,每台车配俩机手,算下来全队差不多40来号人。要是17台车扎堆儿干,根本赚不到钱,所以我们分成了好几组,每组三四台机器,分散到周边不同地方找活儿。现在每台车平均都收割了300多亩地,进度还不错。”
今年因为气候等原因,河南各个地方的小麦成熟度不等,收割时间线延长,反倒让机手们作业的时间相对充裕,不用像往年那样赶得人仰马翻。“今年高速路上的跨区车辆可多了,都是走绿色通道,一路特别顺畅。”作为常年跨区作物的队伍,张永波他们准备充分,他告诉记者:“我们这支跨区作业队干这行多年,准备工作向来做得扎实。就说装卸农机这点,别家还在找场地,我们自己带的装卸平台往地头一搭就能用。像河南、河北、甘肃这些地方,都是我们每年的‘老战场’,主要就是帮当地农户抢收小麦。不过今年打算开拓新区域,准备往新疆、青海那边跑一趟,预计这一季跨区作业面积能达到4000到5000亩。”
机手们做着休整准备的同时,在一旁的办公室内,工作人员正忙碌的工作着。遂平县沈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杨凯华正紧盯着电脑屏幕,不断刷新河南省农机作业监管平台的数据,同时和其他地方的同事进行着电话沟通。“你看看有没有个叫梅保峰的机手今天在收小麦,后台显示他今天刚刚作业了1.35亩。”因为昨天刚下过一场大雨,收割机普遍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进地作业,杨凯华正忙着了解今天是否具备收割作业条件,便于尽快为机手安排工作。
登录农服中心在管理平台账号后,可以看到每台挂靠在该中心的农机作业数据实时动态数据,精确显示每台农机的作业位置、作业面积等详细信息。通过这一数字化管理平台,管理者能够及时、精准掌握作业进度,对农机使用情况和作业质量进行全过程监督。基于实时获取的数据,管理者可迅速了解现场状况,科学制定调度方案,合理安排作业计划,确保农机资源高效利用。
“和往年一样,为保障当地及周边地区‘三夏’生产顺利推进,我们提前组织协调,共召集了100多台农机参与作业,其中外地跨区作业的机手占比达到四分之一。”杨凯华指着张洪波的农机作业队介绍,“他们和我们农服中心合作三四年了,配合特别默契。每次作业前,我们都会提前跟机手们详细沟通,把天气预报、作物成熟度这些关键信息共享到位,确保大家一到地头就能开工,绝不让农机和机手空等浪费时间。”张永波也感慨道:“以前我们跨区作业得提前联系好作业的地方。现在各地的需求大了,还有农服中心帮忙协调,就算到现场找活儿也来得及。”
在“三夏”农忙现场,从农机维修时的精准沟通,到数据平台的实时作业监控,再到机手科学有序的作业调度,处处彰显着高效协同的作业图景。机手们在田间地头争分夺秒抢收抢种的背后,是一支由农业农村部门统筹协调、社会化服务组织联动保障、农机企业技术支撑、维修人员随时待命的强大服务矩阵。依托大数据分析、卫星定位导航等先进科技手段,这支保障队伍得以精准掌握作业进度,实现资源的高效调配。如今,科技赋能正推动“三夏”生产迈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新阶段。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公众号)
来源 | 中国农机化导报
编辑 | 万禹龙
编审 | 何聆溪 焦子焰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