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过后江汉平原天气转晴朗(江敏超摄)
长江中下游一带,因频现暖冬,雪、霜天有锐减趋势。不少人提出“北风雪,南风霜”的农谚,既然冰雪都是低温环境下的产物,为什么形成时吹的风却完全相反呢?
其实,通常降雪云中要有冰晶核,而且要有达到饱和的水汽量(水汽要达到露点温度),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才有多余的水汽变成冷却的水滴或冰晶。在长江中下游或以北的地区,地面气温在3℃以下就可以降雪。由于降温多发生在冷空气(或寒潮)南下时,偏南风会转为偏北风,降雪当然就在北风中了。即使在低纬度地带,地势高于海拔2千米的山区也不例外。而霜的产生,通常又是在冷空气(或寒潮)全部南下后,转受大陆冷高压控制而产生,此时,降雪地区偏北风转成偏南风,天气放晴,这种风小晴朗的夜间,有利于地面辐射冷却,使本来受冷平流影响的近地层气温更加降低,当地温降低到0℃以下时,近地层的水汽达到饱和,会在作物、草或地面上凝华成白霜。北风降雪南风结对于雪与霜,人们褒贬不一,“瑞雪兆丰年”就是对雪的褒奖,因为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雪是一种“固氮物”,导热性差,在土表覆盖如被,对作物有良好的保温效应,雪水融化后又为作物提供肥水,能减少土壤热量散失,产生御寒的作用。
霜常贬为“霜冻”。在天气转晴夜到次日凌晨,辐射降温达零度或以下时,作物植株体温降至0℃以下后,会引起体内细胞结冰因反常膨胀,导致胞间脱水或机械损伤等,这时,作物会遭受霜冻危害,故被称为农作物“杀手”。但在白霜的形成中,水汽或露在凝华、冻结成固态霜时,又会释放出一定的潜能热。据预报,未来10天,江汉、江淮、江南西部等地有5-15毫米降水,气温接近常年。1月3-5日,上述地区将有小雨、局地中雨。对此,中国气象局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分析,在天气转晴的夜间到凌晨可能有一次霜冻,对没现白霜而急剧降温“黑霜”的防御,更不可掉以轻心!
文章作者: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 刘凯文 刘志雄 黄智敏
责任编辑:邱蕾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