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科院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端牢“中国饭碗”

3月11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科研人员整理、标记各种农作物种质资源。“十三五”以来,省农科院充分发挥育种人才、技术优势,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端牢“中国饭碗”,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0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2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8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科技奖一等奖21项,并首次获得湖北省专利金奖、湖北发展研究奖。省农科院还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89个,获得新产品17个,授权专利362项,品种权35项,颁布实施技术标准165项,成果鉴定76项。

“我们这里的麦种资源很丰富的,欧洲、非洲国家的都有。”省农科院的试验田里,彭严春博士仔细查看着麦苗的长势,垄行间巡视着、指点着,时而躬身抚摸麦株,时而蹲下来仔细查看麦穗。

近年来,省农科院选育的水稻鄂中5号、小麦鄂麦23等10多个良种被确定为国家、省和县高产创建的主导品种。“鄂中5号”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广两优5号”以402万元创我省水稻品种转让费最高纪录。目前,省农科院选育的农作物新品种在全省覆盖率达50%以上,每年在全省示范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和科技服务面积超过5300万亩。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杨文 摄

责任编辑:黄俐琦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