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鄂南大地桂香沁脾,秋色宜人,秋收与冬播齐进,好一幅鄂南版富春山居图。
近年来,咸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油茶、竹、桂花等8大产业,实现三产融合联农带农富农。今年,面对罕见旱情,该市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共建共治共享,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进一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落实落地,共同缔造美好幸福生活,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担责勇进、拼搏赶超。咸宁,稳步起势,走好乡村振兴赶考路。
巩固成果 老百姓幸福指数节节高
10月10日,通城县塘湖镇阁壁村大小山头,层层叠叠的油茶林,硕果压弯枝头,泛着油光。
该村油茶种植大户金定武介绍,2008年他放弃高薪工作回家种植油茶,至今已栽种油茶9700余亩。“决不能让家乡的青山变成荒山,要带着乡亲一起发家致富!”
2018年,金定武成立通城县定武油茶专业合作社,把当地农户的荒山、荒坡、荒地建成了高产油茶林,安排当地100多名脱贫户从事日常栽植、施肥等工作,每年支付山地租金62万元,发放劳务工资10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通过示范带动,周边几个村一百多户农户加入进来,其中脱贫户82人,人均年增收4000多元。
金定武将合作社搬进了微工厂,创建“纱帽尖山茶油”品牌,吸纳脱贫户就近上班。
“家门口上班,一年增收3万元!”脱贫户金佛兵感慨,不仅收入越来越高,农村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泥巴路变沥青路,以前只能骑车,现在公汽开到家门口,外出十分方便。农村厕所革命,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生活水平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咸安区桂花镇南川村脱贫户家的孩子小董今年以高分考上了大学,但是她父母长年生病需要服药。市、区两级政府和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她顺利进入大学校园。
咸宁市用心用情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资助像小董一样的困难学生,资助资金7586.39万元。
该市做实做细易迁后扶。6户以上集中安置点周边配备建设活动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849个,配备或共享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机构355个,幼儿园、中小学校414所,社区管理人员、公益岗位就业1780人。
今年,咸宁市克服疫情和干旱影响,坚持抓在严处,守底线、固成果,精细精准做好防返贫监测帮扶,排查农户53.8万户,新增监测对象353户1281人,并通过精准帮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接二连三” 联农带农富农
咸宁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好“接二连三”文章,形成一系列联农带农机制。
近几年来,咸宁市大力发展茶叶、蔬菜(莲)、生猪(鸡禽及蛋制品)、中药材、特色淡水产品、油茶、竹、桂花等8大产业,抓好产业链建设,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9家,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65家。
通城县将油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了一批集良种繁育、丰产栽培、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生态旅游“五位一体”的油茶产业基地。
深秋时节,崇阳县桂花泉镇雷竹小镇仍是绿意盎然。竹林中,脱贫户们正在为雷竹覆糠“盖被子”,大家说这是为了早点出冬笋。
上世纪末,崇阳县从浙江临安引进一支专业雷竹种植队伍,带着当地村民种植雷竹。叶琼来到桂花泉镇桂花村开荒栽种雷竹,不仅自己种,儿子蒋国庆也跟来一起种,现在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500多户农民种雷竹,昔日荒山变金山,目前全村雷竹种植面积超过了9000亩。
以雷竹经营为主体,该村探索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雷竹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并且,为填补竹笋夏季市场空档期,投资建设500吨级生鲜冷库,并引进湖北融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新建竹笋深加工生产线2条,年产值将突破1亿元。
雷竹园不仅是生态园,还是经济园,旅游观光的体验园和风景园。雷竹小镇核心园区形成了一条长达20公里的“雷竹画廊”,投资1400万元,建成集旅游、休闲、住宿和餐饮于一体的服务农庄“长庆园”,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品尝首屈一指的“全竹宴”。
雷竹小镇于2018年启动,县政府牵头成立绿投公司,投入2亿多元建设。建成后的基地先交予浙江竹农抚育,受益后实行分红,20年后再返给当地村民经营。目前,桂花泉镇雷竹种植户有上千户,户均收入4万余元。
桂花泉镇党委书记黄震说,一产有竹种植,二产有笋加工,三产有竹旅游。一竹三产融合发展,撑起了强镇富民一片天。
齐心协力 解老百姓燃眉之急
今年罕见的旱情让咸宁多条河流断了流,但是全市百姓饮水、灌溉有保障。
崇阳县石城镇汉兴村支部书记杨永红说,“这得益于给力的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
今年七八月,高温干旱天气导致桂口河断流,该村1868亩水稻喊渴,驻村工作队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使出“洪荒之力”解了村民燃眉之急。
杨永红介绍,7月25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杨青就开始带着村民开展生产自救,提供水泵和水管,村民则疏通渠道,大家一起抽水抗旱。
立秋之后,部分河流断流。8月6日,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组织劳力,用挖掘机从陆水河筑堰挖沟,让河水倒流进桂口河,再挖塘抽水灌溉。
10月12日,再看汉兴村,1868亩水稻已全部丰收,刚撒播的油菜已发了芽。
“打好抗旱持久战、攻坚战。”当咸宁市吹响抗旱号角,667支工作队2263名驻村工作队员就地转场,在做好防疫的情况下,引导群众不等不靠,全力以赴开展抗旱自救。
通山大路乡山口村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请来钻井队,钻井261米为村民找到水源。通城调蓄龙潭水厂,确保居民饮水。崇阳关闭水电发电站保居民供水。嘉鱼、咸安供电增容扩容,全力保障抗旱救灾。赤壁则加紧建设长江边取水点,让市民无饮水之忧。
除此之外,咸宁市通过一系列举措守护老百姓的健康。
2018年以来,咸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为全市每个行政村卫生室配备大专以上学历村医773人。并且,咸宁市的县域内医疗机构全面落实了“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脱贫人口慢性病应签尽签率为100%。
今年68岁的孟凡东住在通山县黄沙铺镇西庄村泉口垅安置点,她是二型糖尿病患者,靠二甲双胍降糖。10月8日,大学生村医张小毛挎着出诊箱来到她家,为她测血压、血糖等,“各项指标正常,要按时吃药!”临走前,再三叮嘱。
孟凡东为张小毛竖起大拇指。她说,以前检查需要到镇上,现在医生上门,真方便!
党建引领 共同缔造美好幸福生活
今年夏秋两季,赤壁市东柳村创先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瓜农们乐开了花,西瓜丰收。合作社负责人说,产量达150万斤以上,产值400万元以上。
该村坚持党建引领人才振兴,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推进“百村万亩”工程,全村5050亩田地,已流转4700亩,90%以上的农田实现了产业化。
“共建共享!”该村村民在参与村集体经济建设中三次获利,包括土地流转金、就业和股金分红。
嘉鱼县簰洲湾镇中堡村以党建引领,召开村湾会,打造移风易俗示范村。开展“嘉鱼好人、好媳妇、洁美家庭”等评选活动,今年共评出十星级文明户20户、好公婆10人、好媳妇10人等,形成“人人讲卫生,户户创文明”的良好氛围。
咸宁市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重要抓手,构建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创新设立农村联合党委24个,覆盖22个乡镇、81个村(社区)和8家企业,带动发展特色产业25.11万亩,村集体经济累计增收382.31万元。
建立村湾党支部1011个,全覆盖推进“一村(社区)一辅警”制度,选聘村(社区)辅警1000余人。规范建成乡镇、村(社区)人民调解中心575个,建成村(社区)法律顾问室1071个,推动治理重心进一步下沉,自治活力进一步增强。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邵一玲
主编:谢珊
编审:罗辉
监制:田国英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