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黄颡鱼大规模暴发病害,养殖户该如何是好?高手现身说法,教你如何防治

随着冷空气和阴雨干扰,气温持续低迷,接下来包括江浙沪在内的南方多地气温还要持续偏低。中央气象台在中期天气预报中指出,未来10天,我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其中贵州大部、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福建等地局地气温偏低1~2℃。现在的弱冷空气还可能只是倒春寒的“预演”,接下来出现了更厉害的冷空气和更凶猛的降温,其实也并不令人意外。天气突变,养殖户要做好提前防范。特别是春季转初夏期间,黄颡鱼容易爆发疾病,养殖户一定要提请做好准备。

近几年,在浙江湖州、湖北荆州、湖南常德、广东佛山、广东江门、四川眉山等地区,黄颡鱼在春季转初夏期间发病率非常高,病程短、死亡量大,且发病症状存在多样性,有的是肛门红肿、大肚子,有的是红头红下颌、有的是烂头,脱黏烂身,有的是背鳍基部和胸鳍基部充血发红、鳃丝充血,有的是小瓜虫或车轮虫引起脱黏烂皮;剪开看内脏,多数肝脏和肠道都存在问题,比如花肝、局部黑肝、绿肝,肠发红、肠积水、肠壁弹性差等;黄颡鱼突然停食、爬边、漫游是征兆。发生问题情况下,一旦用药不当,或直接使用了消毒剂、杀虫剂、杀藻剂等,很容易引起爆发性死亡。

春季转初夏期间,黄颡鱼为什么容易爆发疾病?这与多层因素有关:

首先,经过一个冬季的不喂或极少投喂,当天气逐渐变暖,开始投料时,养殖朋友投喂了潮解饲料或过多投喂,黄颡鱼在肝肠功能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摄食不洁饲料或暴食,从而引发肝脏和肠道问题,直接影响到鱼体正常生理机能和免疫力。

其次,在冬季和早春未注重水环境的管理及溶氧的补充,低温条件下,黄颡鱼都会寻找适合的温度区域并聚集在此,很容易导致局部溶氧不足和有机质转化不彻底、有毒物质累积,且黄颡鱼在来回聚集的过程中,鱼体之间会产生摩擦而影响到黏液保护层。再就是,春季转初夏期间,多数地区天气不稳定,不仅温差大,还容易发生天气突变、忽冷忽热、风大风小、水温忽降、水质变化大等情况,而黄颡鱼的免疫器官又比较原始,其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因此,在这期间,黄颡鱼的应激比较大且比较常见,直接影响到鱼的体质和抵抗力。

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体病原菌也开始繁殖起来,在鱼体质弱、水质差、鱼体黏液保护层受到影响的综合条件下,就很容易侵袭鱼体,引发病情;若同时存在中毒、生理机能失调、或有寄生虫感染、或引发病毒病,这种死亡程度就会明显加剧。

很快就进入3月份了,各地区养殖黄颡鱼的朋友要引起重视,不能掉以轻心,提前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防控措施,避免发生损失。以下是总结的几点有效经验:

1、进入2月中下旬,要加强改底和增氧,抑制寄生虫的虫卵繁殖。选用能通透水体、改善底泥发黏、又能抑虫的底改全池施撒,结合高含量的优质增氧片同时使用,5-7天一次,优化池底环境,避免虫害过早发生并感染鱼体,同时维护溶氧充足,增强鱼的抵抗力。

2、投喂新鲜饲料,不投喂库存发潮的饲料,因为发潮的饲料很容易感染和滋生霉菌,而又看不到摸不着,对鱼产生的危害较大,尤其是在肝肠功能未能完全恢复、体质又弱、环境又差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黑肝、绿肝、损坏肠道、破坏鱼的造血系统等问题,加剧中毒死亡程度。

3、不要投喂过早、也不要投喂过量,就算黄颡鱼摄食很好,也要把控好投喂量,最多投喂正常量的六七成,水质差、鱼活力差的池塘更要进一步减料或不喂。同时使用调节肠道和肝脏、增强体质的制剂拌料投喂,连喂5-7天,帮助鱼体消化吸收、促进鱼体体质尽快恢复。

4、遇上不良天气、水质突变时,白天使用增强鱼体活力的优质制剂,晚上使用高含量优质增氧片。

5、下雨转晴、忽然升温的天气,务必做好消毒工作,选用温和无刺激的中药类制剂和聚合碘溶液,控制病原菌的繁殖。

6、一旦突然停食,有鱼靠边或漫游的情况,及时检查鱼体,若无寄生虫的情况下,可以第一天泼洒解毒调肝肠的制剂,下午泼洒增强活力的制剂,晚上增氧;第二天泼洒收敛表皮、保护黏液层的中药类制剂(切记不要使用硫醚沙星类和溴氯制剂)。停料2-3天后,再用国标抗菌制剂和调节肝肠及增强体质的制剂拌料内服3-5天。


来源:科学养鱼公众号

编辑:邵一玲

主编:谢珊

编审:刘友智 罗辉

监制:田国英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