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汉平原农业湿地,棉花枯黄萎病、棉铃虫等病虫害对棉花产量影响较大,据“湖北省荆州地区主要粮棉作物气候型病虫害流行气象条件及其对策研究”的成果表明,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消亡,与天、地、生自然变化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无论在时间、空间、生物群落、种群间都有着深刻地联系。而天气气候既可直接影响、制约病虫害,又可通过对生物(植物、共栖动物及天敌)的影响,间接影响着病虫害。尤其是连晴、连雨、连雾、干旱、渍涝、酷热严寒等,对某些病虫害有着重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对于农业湿地而言,在病虫发生、发展、消亡的机制上,无疑会打上“奢水”、“多湿”生态气候特征的烙印。要减少病虫害,夺高产、优质,首先就要对奢水、多湿,还有曾经过分强调“密植”的郁闭田间小气候环境加以改善,包括采用工程的如深沟台田、农艺的水旱轮作、生态的、生物的措施,以抑制产生各种病虫害的“温床”及诱发因子。据研究,推行“麦/菇/棉”套间作高效种植模式,借助于种群间相克,利用平菇孢子能抑制赤霉病子囊孢子的作用和增光、通风、减湿作用,对控制棉花枯黄萎病的发展有一定效果。那么菌渣的还田增肥,无疑也会抑制真菌枯黄萎病的危害。
梅雨或8月份强降水对棉铃虫有抑制,因此通过实施人工增雨作业,骤降较大阵雨既可缓解旱情,又可打击、抑制棉铃虫发生发展。
文章作者: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黄智敏 叶佩
编辑:邱蕾
主编:焦子焰
编审:罗辉
监制:刘友智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