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趋利避害应对才属妙策

当今,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环境的重要议题。近百年来,北半球的气温上升了0.42℃,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东北松嫩平原,位于其增温中心的西北部地区,气温变化的倾向率达10年大于0.45℃。气温的升高,作物生育期间的活动积温增加,使农作物的种植北界向北推移,促进作物(如水稻)早生快发,因能充分地利用热量、光照、水分资源,也使原来无论是延迟型、障碍型,还是延迟障碍综合型的冷害发生几率变小,产量有了增加。这无疑成为一件好事。又如在内蒙古典型的草原区,近50年来气温累计上升了大约3.4℃,其植被净第一生产力——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所制造积累的有机物质,减去呼吸消耗后的部分,包括植物的地上、地下部分所累计的有机质数量,受其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弱,而对降水量的变化更敏感,只有在“雨热同季”的配置下最有利于牧草生长,倘若能解决好水源问题,气温升高当然也是一件好事。这就告诉了人们,在应对世界气候变化(暖)上,切不可因为说坏就是“一坏百坏”了。人们应该理智的、理性地采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的对策。

在趋利上,要充分利用气温增高的有利条件,在赢得热量上做文章。如可以选择生育期较长、产量较高的品种种植;或通过科学施肥、精细排灌等农艺措施,提高光能利用率;或采取生态适应性措施,利用不同生态型作物,实行高杆与矮杆、直立与匍匐、根系深与浅、需光强与弱、需温高与低、需水多与少、需肥各有偏好的作物种群,进行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使之共生互补,相得益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如果因为气候变暖可能带来诸多不利与灾害,就放弃对有利因素的发挥,那只能是束手待毙了。

在避害上,要考虑到气温升高,对于缺水地区会因土壤等下垫面蒸发量和作物蒸腾量的加大,使得干旱加剧。必须广辟水源,注意蓄水保水,并实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气温增高,因热力作用,可能导致夏季对流不稳定云层产生,诱发强雷雨、冰雹、大风等灾害;气候变暖已造成的气象要素值变率增大,阶段性的极端高温热害、低温冷害,也还可能不时发生。营造防护林、缓温林、针对性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工程建设已刻不容缓。此外,冬暖的持续,有利于作物病虫害的病菌、虫卵安全越冬,使来年病虫害加重,就应在冬季实施“深挖冬凌”等招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基数。

总之,在世界气候变化应对中,不能只用简单的线性思维,而要从多角度去分析判断问题,既然气候变化发生在一个非闭合的巨大开放系统,它对整体环境的施压又是全方位的,那么多系统的反馈机制则是相当复杂的。因此,只有采取理性的趋利避害对策,方能奏效。否则是一种愚昧。


来源: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黄智敏 

编辑:邱蕾

主编:焦子焰

编审:罗辉

监制:刘友智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