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接日 不落今日落明日

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春季或初夏,傍晚太阳快落山时,天边出现耸立如山云彩,或灰黑色的齐头云,气象上称前者是浓积云或者积雨云,后者是系统发展的高积云,它们使太阳沉没其中,常被人们称之为“乌云接日”。它预示着雨天即将到来:“不落今日落明日”。这种云往往形成于低压系统或锋面系统中。

在低压系统中,由于其中心气压较低,周围空气都呈反时针方向往中心流动、聚集,气流辐合便产生上升运动,进而形成浓厚的乌云。在锋面系统中,当暖气团与冷气团相遇时,由于暖气团相对较轻,冷气团相对较重,暖气团就沿着锋面在冷气团上爬升,也会形成又厚又宽又大的云层。这两种天气系统所造成的天气都是阴雨天气。

为什么这条谚语如此有版有眼的指出“不落今日落明日”?原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西风带,一些天气系统随着西风环流从西向东移来。我国西部有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西风带被它分成南北两支气流。

南支气流沿高原的南缘东移,在阿拉山到孟加拉湾一带形成低压槽,槽前的西南风常常给长江中下游地区送来暖湿气流,成为降水的水汽来源。因此,若某地上空转为西南气流,水汽充沛,气流辐合,就很容易产生降水。据湖北、安徽、江苏省等气象水文部门统计,每年6月至7月,在长江流域出现的暴雨或大暴雨中,绝大多数(67%至85%)是由西南地区低层(1500米至3000米上空)产生的(范围300公里至500公里)低气压系统——西南低涡,沿江淮切变线东移形成的强辐合所造成的。这往往是长江流域大范围洪涝的原因之一。

而北支气流在北纬45°附近,从北边绕过青藏高原向东移,形成一个较浅的高压脊。脊前为西北气流,它向长江中下游输送冷空气。由于南北两支急流的槽脊往往不同,甚至呈“反位相”,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北支输送的冷空气,通过中纬度南支波动的小槽活动,一股股地扩散南下,在长江中下游的暖湿气流交汇,产生锋面降水。但若该地被低压槽后的西北气流所控制,即使云层密布,也会慢慢消失,转为晴好天气。

来源:黄智敏 耿一风 杨青青

编辑:邱蕾

主编:焦子焰

编审:罗辉

监制:刘友智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