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零排放”绿色高效圈养模式

(一)模式概况

池塘“零排放”绿色高效圈养模式是基于“能实时打扫卫生”的理念提出,将主养鱼类圈养在圈养桶内,通过圈养桶特有的锥形集污装置高效率收集残饵、粪污等废弃物,废弃物经吸污泵抽排移出圈养桶、进入尾水分离塔,固废在尾水分离塔中沉淀分离、收集后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去除固废后的废水经人工湿地脱氮除磷后再回流到池塘重复使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该技术具有节水节地、适应性广、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等优势,进一步集成在线监测、远程操控、饲料风送等智能化系统后,将促进水产养殖业深度转型。

(二)技术要点

1.池塘要求。池底平坦、不渗水,淤泥厚度小于20 厘米。面积667平方米以上、池深1.0 -2.5 米,圈养桶安装区3.0-3.5 米。池埂应有一定面积的硬化区,以便安装尾水分离塔、净化装置。

2.池桶配比。池塘中圈养桶总面积占池塘面积的比例应小于7.5%,每667平方米池塘最多宜设置圈养桶4个(面积12.6 平方米/个)。

3.圈养桶安装。将圈养桶安装处的池塘挖深至3.5米,平整池底。圈养桶顶部高出池塘正常水位0.2米,椎体朝下,以钢管或角铁、水泥柱等固定于池塘底部。圈养桶单排或并排设置于池塘之中,每4-8个圈养桶为一个养殖单元。

4.配套设施安装。

(1)集排污装置:由圆锥形集污漏斗、排污管道和吸污泵组成。排污管道与集污漏斗的下口相连,从池底延伸至堤岸上,与吸污泵相连。吸污泵单机功率≥4.0千瓦。

(2)固废分离净化装置:由尾水分离塔和净化桶组成。圈养桶底部废弃物经吸污泵抽入尾水分离塔,固废在重力作用下沉到尾水分离塔下部锥形结构底部,通过阀门经管道流出,可收集资源再利用;尾水分离塔材质和形状与圈养桶相似,容积3000升。上清液流入尾水净化桶,经微生物脱氮除磷处理后,再回流至池塘中重复利用;尾水净化桶用聚乙烯材料制作,容积1000升,内置生物毛刷、火山石等微生物附着基质;采用下进水、上排水方式;3个尾水净化桶组成1套处理系统。每4-8个圈养桶配1套固废分离净化装置。

(3)曝气装置:由罗茨鼓风机或纯氧机、主气管、气阀和微孔曝气管(盘)组成,罗茨鼓风机或纯氧机安装于池埂上与主气管相连,主气管在水下与圈养桶底部的微孔曝气管(盘)相连。按每4-16个圈养桶配备≥2.2千瓦罗茨鼓风机或纯氧机。

(4)辅助设施:配备备用发电机、专用捕鱼网具、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

5.水草种植。在池塘浅水区种植苦草、轮叶黑藻等,也可在水面浮植空心菜、铜钱草等,面积不超过池塘面积的50%左右。苦草耐高温、生命力强、净水效果好,是池塘圈养的最佳水草。

6.适养品种。大口黑鲈、长吻鮠、花䱻、黄颡鱼、马口鱼、淡水石斑鱼等摄食性鱼类。

7.饲料投喂。根据养殖对象的生活习性,一年四季皆可养殖。实行全程配合饲料养殖,依据养殖对象摄食率、天气情况等适时调整投喂量。依养殖品种确定投饵频次和时间。

8.水质底质。适时调控外塘水质,保持“活、嫩、爽”,使用微生态制剂等措施改良底质、水质。圈养桶通过微孔增氧,保证水体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

9.疾病预防。通过调控水质、提高水体溶氧、改善生态环境、科学管理等措施预防疾病。

(三)适用对象及示范点

适用于省域内所有水质良好、保水性好的池塘。计划选择枝江市、当阳市作为技术推广示范点,并适时在枝江市、当阳市举办现场推广会。

(四)效益分析

单个圈养桶产量相当于散养池塘1亩产量,圈养池塘养殖容量一般为5-8吨/亩,池塘圈养的产量效益相当于普通池塘产量效益的4倍以上。同时,单个圈养桶日耗电5-10度,病害发生率降低70%以上,渔药使用量降低80%以上,养殖产品体色口感更佳,商品鱼售价更高。

(五)牵头人及技术团队

1.工作专班牵头人:吕金龙

所属单位: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联系方式:027-88876136

2.技术支撑团队

单位名称: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易翀、汤亚斌、王安华、窦亚琪、刘沫洋、刘骏恂

联系电话:13387505716、13995561660、13100616431、13207141378、13339983475、13545080853

单位名称: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联系人:温周瑞、韩育章、黄君

联系电话:18086422095、18062601728、13697335706

单位名称: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联系人:何绪刚、侯杰

联系电话:15827118986,13517245007 

单位名称: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联系人:杨军

联系电话:15586351566

单位名称:枝江市水产服务中心

联系人:林晨智

联系电话:13247190019


来源: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

编辑:李金霞

主编:焦子焰

编审:罗辉

监制:刘友智

声明: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