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开展新一轮驻村帮扶以来,省科技厅驻郧西县安家乡田坑村驻村工作队倾情帮扶、情洒安家,同心同向、同频共振,聚焦党建引领、人才支撑、科技赋能、公共服务,全力做好为民强民富民惠民“文章”,用行动书写乡村振兴的发展答卷。
图为郧西县安家乡田坑村美丽乡村建设一角
一是聚焦党建引领,做好“为民”文章。围绕“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目标,践行“五共”理念,整合田坑村、神雾岭村和长岗岭村优势资源,成立神雾岭区域党建联合体党委,构建起“组织联建、人才联育、产业联兴、资源联享、治理联抓”发展格局,建立“联合体党委+村党支部+产业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网络体系,改变“单兵作战”向“协同抱团”发展,切切实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立足神雾岭区域资源廪赋,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沟域经济”,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摆脱“发展难、难发展”的瓶颈,形成联动发展、互利共赢“为民”格局。近年来,在神雾岭区域联合体党委引领下,长岗岭村五条沟初步形成“一沟一产业,沟沟有特色”(一沟药材600亩、一沟花果200亩、一沟羊肚菌50亩、一沟水产50亩、一沟畜牧6000余头只)的创新发展格局。党建联合体做法先后被国家、省、市媒体宣传推介,在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等国家和省以上媒体刊载80余篇。
二是聚焦人才支撑,做好“强民”文章。充分发挥省科技系统人才优势,突出人才支撑,变“输血”为“造血”,增强群众自身发展动力。组织省中药材产业链首席专家梅之南、华农应用真菌研究所长边银丙、省农科院王卓仁、郑鹏程等著名专家、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国药中联、省种子集团等企业负责人来村考察、培训辅导20余次,指导产业发展,形成引进一支专家团队、培训一批本土人才、转化一批科技成果、解决一批技术难题、支撑一个产业发展的“五个一”创新格局,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赋能。集约高校院所技术资源,在安家乡建成湖北首批、十堰首家湖北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依托省级星创天地、省级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成覆盖郧西16个建制乡镇的11个湖北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并设立党支部11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及特聘专家入站98人,省级高端专家入站率64.3%,实现高端科技人才服务郧西全县、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格局。2021年以来,已开展各类人才培训活动10余次,入库各类人才145人,培训产业大户25人。
三是聚焦科技赋能,做好“富民”文章。围绕县六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突出以科技创新为产业支撑,将项目作为定点帮扶的“牛鼻子”,增强特色产业发展“造血功能”,做优做特产业,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依据安家乡资源禀赋,争取省级科技项目3项、政策资金200万,助力羊肚菌、茶叶、中药材三大产业。现已发展羊肚菌80亩、香菇57万棒,茶叶2400亩、持续改造茶园450亩、安装红茶生产线1条、神雾岭茶场获批“湖北省郧西茶叶农旅融合型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中药材3500亩,带动3个村450余户群众年均增收2万余元,联动带农富农成效显著。
图为郧西县安家乡田坑村羊肚菌产业基地
四是聚焦公共服务,做好“惠民”文章。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省科技厅驻郧西县安家乡驻村工作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多措并举,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事。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经多次沟通对接,引进县联通公司投资300万元,在田坑及周边三个村,分两期新建7个900兆4G/5G通信基站,切实打通神雾岭茶场、天空牧场旅游范围内手机信号盲区“最后一公里”。
来源 | 郧西县乡村振兴局
编辑 | 谢珊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纪晶
监制 | 田国英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