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地处鄂东南,一脉绵延起伏的幕阜山,头枕东北,脚抵西南。
这条山脉,在阳新境内100余公里,纵贯阳新县王英镇、三溪、浮屠、兴国、木港、排市。
群山之侧,有水从山中出,既有阳新群河之母的富水,还有分布于各地的“阳新之眼”——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湖泊。
生于青山碧水之间,长于鱼米湖乡之内——鱼,对于“百湖之县”的阳新,是再寻常不过的水产,也是阳新百万居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
而如今,在外界聚焦的目光中,阳新“活鱼”甩一甩尾巴,“直跃龙门”,不仅“身价”倍增,更是游向了全国大市场。
从论车卖到论条卖
1月3日,记者从阳新县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阳新农发”)获悉,该县重点打造的“网湖鳙鱼”品牌,已经正式与阿里巴巴旗下零售品牌“盒马鲜生”签约,产品在该网站上架。
上架的鲜活有机花链鱼(网湖鳙鱼)规格为3到4斤/条,价格为49.9元。而在此之前,阳新网湖鳙鱼批发价仅为6.5元/斤。
“长期以来,阳新鱼以其低廉的价格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鱼贩子派车前来购买,被拉倒外地后,通过产品包装,价格翻番。”阳新农发“山水湖乡情”平台运营负责人王彤说,阳新高品质的鱼,却只卖出了一个成本价,这对于阳新水产业来说,不仅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对于长远发展来看,更是一个巨大的伤害。
在他看来,阳新鱼,人放天养,饮山泉水,自然生长,其肉质可与国内不少顶级食用淡水鱼一较高低。可惜的是,受制于市场渠道,阳新鱼的定价不得不受制于人。每到出鱼季,甚至还出现被恶意杀价的情况。
作为阳新县“一片叶、一篮果、一壶油、一只屯鸟、一条鱼”现代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仅阳新农发公司管理和经营的湖面就有17万亩,年产鱼近2000万斤。
从一斤鱼卖6.5元,到3斤鱼卖50元,其身价不仅翻了一个番,还“打了一个滚儿”。
“阳新鱼的根本出路在生态”
阳新县总水域面积 65 万亩,可养水面超过46 万亩。其中,湖泊约 26万亩, 精养鱼池12万亩,堰塘水库约8万亩。
其常见鱼类有 80 余种,其中具有重要渔业意义的鱼类有青鱼、草鱼、鲢、鳙、鲫、鲤、团头鲂、翘嘴鲌、蒙古鲌、红鳍原鲌等18 种。
阳新水产历史上,人和水之间的关系是“人取水予”。
阳新县恒瑞水产公司经理潘兴荣介绍,“上世纪80年代,养鱼户用野草、湖草等青饲料投喂;90年代初,则改用小麦秸秆,谷壳等投喂。”
真正让阳新湖泊水域“受伤”是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养鱼户开始大量使用尿素、碳铵、磷肥等化肥,产量成倍增加。
“不投肥,亩产150斤到200斤,投肥高密度养殖,可以冲到亩产上千斤,收入翻了几倍。”巨大的利润刺激着养鱼户疯狂投肥,形成了恶性循环。
代价是,水生态环境污染,鱼品质下降,阳新鱼市场口碑变坏。
“鱼,也是可以通过提高品质来提升消费者吃鱼体验感,带动价格提升的。”
“降低产量和增加收入并不矛盾,关键是找到一条最适合阳新鱼的出路!”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效双增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是阳新鱼产业的导向所在!”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一,市场效益第二,要积极寻求路径达到完美平衡。”
阳新县委、县政府站在对生态和对后人负责任的历史高度,首重生态环境保护,定下了“人放天养、以鱼净水”的总基调,养殖区积极开展绿色低碳水产健康养殖。
过去几年,阳新县铁腕治污,强拆违建,清理垃圾,湖底清淤,推行生态养殖,大刀阔斧进行环境整治。
通过几年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工程,阳新县的水总磷指标下降了,水清了,湖靓了,水质一年年向好,鱼的品质一年年攀高。
游阳新仙岛湖,品网湖鳙鱼,享品质人生——一批批南来北往的客商来到阳新投资,他们对阳新县的生态环境给出了高度评价,他们不想走了。
青山绿水出好鱼,湖光乡色带真情。阳新活鱼,正扑腾着身子,畅快地游向全国。
来源 | 荆楚网
编辑 | 王清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纪晶
监制 | 田国英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