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丝、腊肉炒豆丝、豆丝酸菜饼、炕豆丝、凉拌豆丝、豆丝汤……武汉黄陂人春节一日三餐的餐桌上,总少不了由豆丝制作的美食。豆丝是黄陂三大传统小吃之一,也是黄陂人必不可少的年货。进入腊月,黄陂家家户户都会升起炊烟,制作豆丝。
今年62岁的宋伟华,是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宋大湾人,从小吃着豆丝长大,17岁时就学会了做豆丝。
农家烟火气,浓浓豆丝香。近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宋伟华的梦圆农庄,他和两名村民正忙着制作传统的黄陂手工豆丝。宽敞明亮的铁皮遮雨棚下,一个柴火灶临山而建,灶台上贴满瓷砖,两口大铁锅正冒着热气。在墙上,“黄陂特产”和“纯手工制作”几个大字清晰可见。
在灶台前,60岁的余凤娥婆婆从不锈钢桶内将磨好的原浆舀出,倒进左边一口热锅内,然后使用从海边捡拾回来的大蚌壳当工具,将原浆摊平做成大薄饼状。盖上锅盖,余凤娥掀开右边大铁锅的锅盖,热气升起,一个豆丝饼映入眼帘。余凤娥顾不上烫,熟练地将这口大铁锅里的豆丝饼甩向身后的不锈钢操作台上。在操作台上,刚出锅不久的豆丝饼冒出阵阵热气。记者注意到,制作一个豆丝饼大约需要一分钟。
灶眼前,63岁的张晓萍婆婆身穿围裙,正在照看两个灶眼的火势,火小了她加柴,火大了她用喷壶往灶内喷水,以便减小火势。余凤娥和张晓萍配合默契,一个负责看火,一个负责做饼,不时交流做豆丝的经验和体会。
“我是土生土长的黄陂人,小时候有记忆时过年就是吃豆丝,去亲戚家拜年也是拿豆丝做礼物。16岁时我看着母亲做豆丝,上手试了一次就会了,感觉制作过程并不难。”张晓萍一边忙碌,一边和极目新闻记者交流。
将原浆制作成豆丝饼后,接下来的步骤是使用刀具将豆丝饼切割成一指头宽的豆丝,然后放到室外晾晒,晒干后即可装袋保存。
“每次制作一次豆丝的流程不含购买原材料的时间,至少需要4天。第一天需要将大米、黄豆、绿豆等原料根据特点,用水进行不同时间的浸泡。第二天清晨4点多起床后,将前一天泡制好的原料放进电动磨浆机里磨成原浆,然后烧柴火灶制作豆丝饼。下一步就是将豆丝饼切割成宽粉状,放到阳光下进行晾晒,最少需要晒两个白天。”宋伟华告诉记者,黄陂地域广,虽然都吃豆丝,但是各个区域的原料配比有差别,制作方法大同小异。
每年进入10月,宋伟华的梦圆农庄就会开始销售使用纯手工办法制作的豆丝,所用原料包括大米、黄豆、绿豆、小麦、葛根粉、荞麦等8种原料,因为口感好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购买。据悉,进入腊月以后,宋伟华的梦圆农庄每天就可以销售200到300斤豆丝。
极目新闻记者在采访时,看见抖音美食主播温贝也在宋伟华的梦圆农庄拍摄,她的抖音账号“温家大小姐”发布多次关于黄陂豆丝的视频。
记者了解到,温贝其实是河北石家庄人,和来自黄陂区横店街的丈夫夏先生相识后,才知道有豆丝这种美食,吃过后爱上了豆丝的各种吃法,不仅和丈夫开有销售豆丝的小摊,还做美食主播介绍包括豆丝在内的各种黄陂美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在梦圆农庄的厨房,厨师现场炒制了一盘腊肉炒豆丝,手法娴熟。用筷子夹上一口豆丝送入嘴里,香味满满,让人回味无穷,然后就停不下来……
在黄陂,食用豆丝的方法多种多样,从早餐到晚餐均可食用。煮豆丝、腊肉炒豆丝、豆丝酸菜饼、炕豆丝、凉拌豆丝、豆丝汤等多种吃法让人口水直流。还有黄陂人创新做法,做成火龙果豆丝等水果味豆丝,也受到不少销售者的青睐。
来源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记者刘孝斌
编辑 | 邵一玲
编审 | 刘友智 纪晶
监制 | 田国英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