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保康:智慧大棚里的“小神器”

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刘家坪村的田间坐落着一个“庞然大物”—— 占地1500㎡、造价近两百万的智慧温室大棚,大棚里不仅有重量级的“硬核大件”,还有一些轻量级的“小小神器”。不显山不露水的它们,咱可别小瞧!

春寒料峭,保康县城关镇刘家坪村最暖和的地方是矗立在山间的这座温室大棚。眼下,正在大棚里“娇生惯养”的宝贝是有机草莓。只见它们鲜艳地从种植架上探出脑袋,给开春的大山平添了几分红火。

“春夏衔接的时候,棚里还会陆续种上黄瓜、西红柿、圣女果,总之一年四季都不能让它闲着。”刘家坪村党支部书记王智文“傲娇”地说,棚内瓜果每一种都是“口碑产品”,其中人气王当属夏秋两季精品小西瓜。

刘家坪村是个典型的山区村,坡地多,良田少。过去采取传统种植方式,农业土地总体利用率不高,效益一直不理想。

2020年,为了突破山区农业发展瓶颈,保康县思地生态农业种植合作社的智慧温室大棚在刘家坪村落地生根,开始探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高质量转型。

“这个大棚在保康县乃至襄阳市都是规格很高的,甚至是数一数二的,应用了全智能化设备,能够轻松实现‘云上’种地,打开手机、进入APP,用指尖就能操控棚里的温度、湿度、水肥喷施等。”村支书王智文十分看好这样的数字化大棚,“我们村的土地资源并不理想,再加上劳动力也十分有限,让上了年纪的村民拿着锄头传统耕作已经不现实了,这种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必须要朝着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这座占地1500平方、耗资近200万的智慧大棚,如今是刘家坪村田间地头最壮观的一道风景。大棚里,各种先进、气派的厉害装备随处可见——新型放风控制系统、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气象环境监测系统,作为这座大棚的“科技担当”,它们个个不容小觑。相比这些“高大上”的存在,还有一些轻量级的科技元素则显得低调许多。

草莓种植架上方的这些圆形吊灯,可不是普通的照明灯。作为专业的农业补光灯,它们也是这座大棚不可或缺的“智慧分子”。

“冬天我们这里的光照少,产品的口感、糖分、颜色都会打一些折扣。日照不足的情况下,比如晚上就得靠它们来补光,强化植物的光合作用。”紧接着,村支书王智文指了种植架下边挂着的一张张深色薄板,提示我们这也是一种不张扬却很强大的“稳产神器”。“这种看起来不太起眼的装备是石墨烯大棚发热板,它重量轻、韧性强、导电导热转换率高,号称‘新材料之王’, 而且它发出来的热和太阳相似,能辅助光合作用的完成,更能有效地帮山区的瓜果御寒,保证产量和品质。”

王书记告诉记者,除了这些小而精的智能补光、加热设备,大棚里还有一种为高效种植添砖加瓦的“农业神器”,它深藏不露、默默无闻,却凭一己之力成就了智慧大棚无土栽培的现代化种植模式。

“大棚里所有的植物都是基质栽培。一般土壤若不经过改良,要么容易板结,要么过于疏松,保水保肥效果不好。基质则规避掉了土壤的短板,能促进植物营养均匀吸收,利于精耕细作、防旱保墒。”

通过智慧大棚采取科学的精细化管理,改进栽培技术、引进特色品种,近年来刘家坪村草莓、圣女果、黄瓜、香瓜、西瓜、葡萄等瓜果的产量、品质稳步提升。再加上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的助力,村里采摘经济日渐兴盛。

“每个月都有游客,六月西瓜成熟后,人气最旺。他们都说我们村的西瓜长得好看,吃起来也爽,哈哈!”今年,是刘家坪村三组村民杨孝英到大棚里上班的第三年。在这里,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家乡竟然真的成了别人向往的远方,也头一回见识了高达10元钱一斤的西瓜也能这么抢手。“大棚里上班好啊,热天不怕晒,雨天淋不着。工资也不错,每天100元。希望村里这样的岗位能再多一些,大家都能在家门口多赚点钱!”

插上科技的翅膀,一个山区村尝到了农业转型升级的甜蜜滋味。如今,智慧温室大棚每年可以创造产值上百万。在设施农业带来的盎然生机中,刘家坪村产业振兴加强了精度,乡村旅游提升了热度,老百姓的日子增添了幸福度。


来源 | 垄上行

编辑 | 邵一玲

编审 | 刘友智  纪晶

监制 | 田国英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