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常见发病形态及预防措施

鸭常见疾病对养殖业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些疾病不仅会导致鸭只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会导致鸭群生长繁殖受阻,进一步降低养殖效益。例如,鸭瘟是一种常见的鸭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鸭只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肝细胞炎症也会影响鸭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效益。因此,预防和控制鸭病是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

疾病预防的意义与价值在养殖业中不容忽视。通过对疾病的预防,养殖户可以减少经济损失,保障食品安全,维护人类健康。根据相关研究,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养殖业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养殖效益。因此,在养殖业中,加强疾病预防意识,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养殖效益、保障食品安全和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见发病形态

1.鸭瘟

(1)定义与病原

鸭瘟是一种由鸭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2月龄以上的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2)症状与病变

初期表现为病鸭精神萎靡、垂头缩颈、食欲不振,体温迅速升高至43℃以上,且持续不退。病鸭走动困难,排绿色、灰绿色稀粪,泄殖腔周围羽毛被排泄物沾污。在鼻腔观察到浆液性分泌物,逐步变成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流泪、伏卧不起,出现眼睑水肿,翻开眼睑可以见到眼结膜充血或有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部分病鸭表现出头颈肿大。最后呼吸困难,叫声嘶哑,至衰竭死亡。病程通常为2~5天,致死率在90%以上。少数病鸭转为慢性,表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

(3)传播途径与流行特点

鸭瘟是一种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鸭子,尤其是产蛋的母鸭。以下是关于鸭瘟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特点的详细信息。

传播方式:一是直接接触感染,如病鸭与健康鸭的接触;二是间接接触感染,如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饲料、用具、运输工具等。

流行特点:鸭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秋两季更容易流行,主要在二月到四月、九月到十一月之间。

易感动物:主要是鸭,尤其是产蛋的母鸭。鹅虽然也能感染,但较少形成流行。在流行地区,新感染的鸭群常呈爆发性发生,病死率可达90%以上。

2.鸭坦布苏病毒感染

(1)定义与病原

鸭坦布苏病毒是一种由鸭坦布苏病毒属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鸭坦布苏病毒在鸭中引起的疾病主要是鸭坦布苏病毒病等。

(2)症状与病变

鸭坦布苏病毒感染是一种以出血性卵巢炎为主要病变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迅速,可造成产蛋鸭产蛋量严重下降,或育成鸭出现神经症状等,易给养鸭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病鸭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采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废食,排青绿色或灰白色稀粪,粪便粘污肛门羽毛。

运动障碍,站立不稳(脚软、脚瘫),翅膀下垂,羽毛松乱沾水,病鸭消瘦,呼吸困难,叫声沙哑,个别表现摇头和转圈等神经症状,产蛋率急速下降,产蛋高峰期的鸭群产蛋率迅速下降至10%~20%,甚至停产,刚开产的种(蛋)鸭减蛋,产蛋率上升缓慢,或长期处于低产蛋率或无产蛋高峰期状态。

(3)传播途径与流行特点

传播途径:鸭坦布苏病毒通常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如蚊、蜱、白蛉等)传播,这些节肢动物在叮咬感染病毒的动物或人后,将病毒带入其他易感动物或人体内。

流行特点: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与季节性有关,通常在夏季和秋季高发。这可能与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有关。

此外,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还与养殖场的管理有关。例如,养殖密度过大、卫生条件差、缺乏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等,都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

3.浆膜炎

(1)定义与病原

浆膜炎是一种由浆膜层炎症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浆膜炎病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存在于水、土壤、饲料等环境中。

(2)症状与病变

鸭浆膜炎,也被称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浆膜发炎、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等,有时会出现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浆膜炎的流行特点是在春季和秋季高发,易感鸭群可以通过接触或摄入病菌而感染。

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具体来说,急性死亡的病例主要病变在心脏、肝脏或者气囊上。心包膜增厚浑浊,心包内可见淡黄色液体或纤维素样渗出物,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肝脏肿大,表面有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薄膜,易剥离,肝脏呈土黄色或红褐色。鸭脚软、瘫痪、趴卧、脖子后仰、抽搐。

(3)传播途径与流行特点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被病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此外,经蛋传递可能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

流行特点:各日龄的青年鸭均可发生,但主要影响80日龄左右的鸭群,尤其是从南方新购的青年鸭。

病程较长,可达8天或更长,死亡率一般在0.2%至0.5%左右。

此病传染快,例如,本地从南方新购进的青年鸭群70%均发生此病。饲养密度大、空气不流通、地面潮湿、卫生条件差和管理粗放的鸭群先发病,后逐渐向四周扩散。

二、预防措施

1.鸭瘟的预防措施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显著降低鸭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预防鸭瘟时,疫苗接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鸭瘟可以通过接种鸭瘟弱毒疫苗来提高鸭群免疫力,该疫苗对雏鸭和成年鸭都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免疫保护期一般可长达3年。定期对养殖场、养殖器具、饮水源等进行全面消毒,可以有效杀灭或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同时,驱虫也是必要的措施之一。寄生虫不仅会吸取鸭只的营养,还会对鸭只造成机械性损伤,甚至成为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媒介。因此,定期对鸭只进行驱虫处理,可以有效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

2.鸭坦布苏病毒的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能够提高鸭只的免疫力,使其在接触到病毒时能够快速反应,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交叉免疫保护可以通过给鸭只注射不同种类的疫苗,使其产生多种免疫反应,提高对不同病毒的抵抗力。据研究,疫苗接种和交叉免疫保护可以有效降低鸭瘟、鸭坦布苏病毒感染和浆膜炎等常见疾病的发生率,减少经济损失。例如,在某养殖场,通过疫苗接种和交叉免疫保护措施的实施,鸭瘟的发病率从原来的20%降低到了5%,鸭坦布苏病毒的发病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3.浆膜炎的预防措施

育雏是鸭养殖的关键阶段,提高育雏质量对于减少疾病发生和促进鸭只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育雏阶段,应激因素是影响鸭只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应激因素可能导致鸭只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进而影响养殖效益。因此,减少应激因素是提高育雏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合理规划饲养密度,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和品种的鸭只需求制定适宜的饲养密度,保证每只鸭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舒适度。密度过大会导致鸭只易感疾病,密度过小则会造成资源浪费。

其次,要合理配置饲料,根据鸭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保证鸭只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提高抵抗力。

再次,要保持环境卫生,不仅包括日常的清洁卫生工作,还包括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调控。要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温度骤变和湿度过高引起的应激反应。

同时,要提供充足的光照时间,促进鸭只健康生长。在养殖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鸭只的生长状况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结论

在鸭常见发病形态及预防措施的探讨中,我们深入了解了鸭瘟、鸭坦布苏病毒感染和浆膜炎等常见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流行特点。为了有效预防这些疾病,提出了多种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和驱虫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鸭养殖业的健康水平和经济效益。在养殖实践中,应继续关注鸭养殖业的发展动态,不断完善和优化疾病预防措施,为鸭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来源 |  中国禽业导刊公众号

编辑 | 吴霜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