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经发生细菌性疾病的养殖黄颡鱼,黄颡鱼养殖业者除了采用为数不多的几种抗微生物兽药治疗外,尚无其他药物可以作为替代产品能有效地治疗患病黄颡鱼的细菌性疾病。由于反复频繁地使用几种抗微生物兽药的缘故,引起致病性细菌对抗微生物兽药快速产生较强耐药性,导致水产用抗微生物兽药失去了对致病性细菌的抑制和杀灭功效。
文中提出了几条关于防控致病性细菌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耐药性的防控对策。旨在呼吁全国各相关部门联合行动起来,遏制细菌耐药性产生与蔓延,为21世纪人类健康共同努力!
患病黄颡鱼体内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与对策
摘要:文内容是近些年来,我们实验室对周边水产养殖业者送来患病黄颡鱼,请求协助诊治细菌性疾病的部分研究结果。利用从患细菌性疾病的黄颡鱼体内分离到多种致病性细菌,从患细菌性疾病的黄颡鱼体内获得的大量分离菌株,针对水产用抗微生物兽药完成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证明,大多数水产养殖区域内的致病性细菌,已经对我国允许使用的水产用抗微生物兽药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文中在分析细菌耐药性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防控细菌耐药性产生与播散的几点建议。
抗微生物药物是兽医用于防控养殖动物细菌性疾病的主要手段,在保障和促进现代化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抗微生物药物,就没有当今发达的畜牧、水产养殖业。然而,抗微生物药物在动物养殖过程中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则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与蔓延状况。本文根据最近几年我们实验室协助诊治各地养殖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过程中,关于细菌性病原的种类鉴定与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帮助我国黄颡鱼养殖业者。
1.患病黄颡鱼体内的分离菌株
在2022年4月至2024年10月,我们从湖北省、安徽省和湖南省等地的部分水产养殖区域,黄颡鱼养殖业者将患病黄颡鱼送来实验室,请求协助诊治养殖黄颡鱼疾病。我们从这些显示出多种症状的患病黄颡鱼体内,先后分离到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鮰爱德华菌(E.ictalur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loumnare)、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等多种致病性细菌菌株。
2.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依日本化学疗法学会制定的标准法进行。即首先将水产用抗微生物兽药用适宜溶媒预溶后,用灭菌生理盐水按照上述制剂中抗微生物药物的含量,分别稀释至1000~0.25mg/L的2倍稀释的13个浓度。然后用脑心浸液培养基(BHI,Difco)将各浓度的药物液稀释10倍,从而使培养基中的各种药物的浓度达到100.0~0.025mg/L的2倍稀释的13个浓度。最后向每支盛有2.9 mL培养基的试管中加入0.1 mL浓度为1.2×10 6cfu/mL的分离菌株的活菌液,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3d后,经肉眼观察证实无细菌生长的试管中的最低药物浓度,即为某种抗微生物药物对患病黄颡鱼体内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本实验室先后对来自不同水产养殖区域患细菌性疾病黄颡鱼体内多个分离菌株,完成的水产用抗微生物兽药敏感性检测结果证明,来自不同水产养殖区域患病黄颡鱼体内的分离菌株,对不同种类水产用抗微生物兽药的敏感性检测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
3.患病黄颡鱼源分离菌株耐药态势分析
近几年来,黄颡鱼养殖业在我国华中与华南地区发展迅速,随着黄颡鱼养殖面积快速增加、而且养殖密度越来越高、养殖环境控制难度较大等养殖环境因素恶化,导致养殖黄颡鱼由于气单胞菌、爱德华菌、链球菌、黄杆菌等导致的细菌性疾病频发,而且还经常受到病毒性疾病的危害,在黄颡鱼养殖过程中,科学防控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难度在不断地增加。
目前,对于已经发生细菌性疾病的养殖黄颡鱼,主要还是要依赖水产用抗微生物药物进行治疗,而且通常都市依靠拌药物饲料口服给药。根据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2014年发布的调研报告,我国每年生产抗微生物药物原料药大约20多万吨,其中有一半是用于各种动物养殖业中的疾病防控。随着农业农村部禁止将抗微生物药物作为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虽然养殖动物用抗微生物药物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我国依然是在养殖动物用抗微生物药物使用量最多的国家。
目前,我国经农业农村部批准在畜牧兽医上使用的抗微生物兽药,大约分属12类50多种。但是,允许对水产养殖动物使用的抗微生物药物的种类则非常少。当水产养殖动物发生细菌性疾病后,用于治疗患病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抗微生物药物可选择的范围很小,只有恩诺沙星等很少几种抗微生物兽药,被农业农村部允许作为水产用抗微生物兽药使用。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养殖黄颡鱼一旦发生某种细菌性疾病后,劝告黄颡鱼养殖业者放弃采用水产用抗微生物兽药治疗养殖黄颡鱼疾病,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养殖黄颡鱼成活与否,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业者家人的生计,以及能否继续维持其水产养殖业再生产的问题。而因为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与播散,导致水产用抗微生物兽药有效治疗养殖黄颡鱼细菌性疾病越来越困难,则是广大水产养殖业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4.几点建议
4.1成立水产养殖动物源细菌耐药性专家委员会,为国家开展水产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防控提供科学咨询。
4.2制定水产养殖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防控中长期计划。
4.3设立专项经费,加强开展水产养殖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形成、播散与控制的基础研究。
4.4完善细菌耐药性检测技术体系,加强水产养殖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为细菌耐药性风险评估与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4.5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产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风险评估,评价人-陆生养殖动物-水产养殖动物的主要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发展、耐药菌随着食物链和养殖环境播散危害人类健康的风险。
4.6通过完成抗微生物药物对水产养殖动物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研究,促进制药企业向农业农村部申报更多种类的水产用抗微生物兽药,以弥补水产用微生物兽药的不足。
4.7积极研究与开发新型水产用抗微生物兽药的替代药物。
4.8积极开展相关宣传与培训工作,通过多方面合作共同做好水产动物源细菌耐药性防控工作。
来源 | 农财宝典 大国渔业公众号
编辑 | 吴霜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