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防控现状
1 防控体系建设
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包括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等。这些机构分工明确,协同合作,在疫情监测、预警、防控和监督执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断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防疫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完善了村级动物防疫员制度,确保防疫工作能够延伸到农村基层的每一个角落。
2 疫病监测与预警
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动物疫病监测网络,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体系。通过定期开展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动物疫病的流行趋势和分布情况,为疫情预警和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动物疫病防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疫情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分析和共享。加强了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疫情信息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全球动物疫病动态,做好防范工作。
3 免疫防控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推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根据不同疫病的特点和流行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畜禽应免尽免,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较高水平。
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管理,确保疫苗质量安全有效。不断优化疫苗种类和剂型,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同时,建立了疫苗冷链配送体系,保证疫苗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稳定。
4 应急处置能力
制定了完善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明确了疫情报告、诊断、处置、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应急措施和程序。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储备了充足的疫苗、消毒药品、防护用品、扑杀工具等应急物资,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及时调用,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存在问题
1 养殖环节防控薄弱
部分养殖场(户)防疫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防疫措施落实不到位。例如,一些养殖户不重视养殖场的环境卫生消毒,不按规定进行疫苗免疫,增加了疫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
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占比较大,养殖设施简陋,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较低,难以有效抵御疫病的入侵。此外,养殖场之间的距离较近,缺乏有效的隔离措施,容易造成疫病的交叉传播。
2 疫情监测与预警准确性有待提高
疫病监测网络虽然覆盖范围广,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基层单位,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受到一定影响。同时,由于监测样本数量有限,可能存在疫情监测盲点,部分疫病未能及时发现和预警。
疫情监测与预警分析机制不够完善,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利用能力不足,难以准确判断疫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程度。此外,疫情信息的传递和共享还存在一定障碍,导致相关部门在疫情防控决策上可能出现滞后或不准确的情况。
3 基层防疫队伍不稳定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任务繁重、待遇较低、工作环境艰苦,导致防疫人员流失严重。同时,新招聘的防疫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实践才能适应工作岗位,影响了防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基层防疫队伍的培训机制不够健全,培训内容和方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导致防疫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缓慢。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影响了防疫工作的开展效果。
4 国际交流与合作面临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国际贸易日益频繁,重大动物疫病跨境传播的风险不断加大。然而,在国际动物疫病防控合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各国疫情防控标准和措施不一致、信息共享不充分、贸易壁垒等,给我国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
我国在参与国际动物疫病防控规则制定和技术交流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缺乏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动物疫病防控合作中的沟通和协调也存在一定困难。
三 防控策略
1 加强养殖环节管理
强化养殖场(户)的防疫主体责任,加强对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其防疫意识和法律意识。督促养殖户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加强养殖场的环境卫生消毒、疫苗免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工作,落实各项防疫措施。
加快推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加大对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的改造升级支持力度,提高养殖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改善养殖环境。鼓励养殖场(户)采用科学的养殖管理技术和模式,提高畜禽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
合理规划养殖场布局,加强养殖场之间的隔离和防护设施建设,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防止疫病的交叉传播。同时,加强对养殖区域的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对动物疫病防控的影响。
2 提升疫情监测与预警能力
加大对疫病监测网络建设的投入,更新和完善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技术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对偏远地区和基层单位的支持,确保监测工作的全覆盖和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增加监测样本数量和监测频率,扩大监测范围,及时发现和掌握疫情动态。
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与预警分析机制,加强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利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疫情预测和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建立疫情预警专家团队,定期对疫情形势进行分析和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疫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疫情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建立统一的疫情信息平台,实现各级政府部门、兽医机构、养殖场(户)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完善疫情报告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疫情监督,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全面。
3 稳定基层防疫队伍
提高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待遇和保障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建立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对工作表现突出的防疫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基层防疫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科学的人才招聘计划,吸引具有兽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完善防疫人员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建立健全基层防疫人员的激励机制,为其提供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鼓励其在基层岗位上建功立业。同时,加强对防疫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防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动物疫病防控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沟通与协调,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推动各国在疫情防控标准、措施、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共同应对重大动物疫病跨境传播的挑战。
加强对国际动物疫病防控规则和技术的研究,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防控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的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加强海关检疫监管,严格执行出入境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验检疫制度,防止境外疫情传入我国。同时,加强与海关、商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和国际贸易保障工作。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和广大养殖户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防控体系建设、提升疫情监测与预警能力、强化养殖环节管理、稳定基层防疫队伍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才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未来的工作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创新防控策略,适应新形势下动物疫病防控的需要,确保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来源 | 中国禽业导刊公众号
编辑 | 吴霜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