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三个“聚焦”助力设施渔业高质量发展

十堰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锚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陆基圆池循环水、工厂化循环水、生态流道等智慧设施渔业新模式。2024年,十堰市设施养殖规模达220万立方米,位居全省前列。

聚焦设施渔业,助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政策资金落实落地。十堰市连续三年把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于2024年正式纳入全市农业重点产业链。先后组织召开设施渔业座谈会、现场推进会,安排部署设施渔业重点工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全市陆基设施渔业的意见》,2024年统筹市级资金465万元,用于支持设施渔业发展。制定了《十堰市设施渔业保险市级财政奖补试点实施方案》,助推设施渔业扩规模、降成本、防风险。二是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汉江鲟鱼谷二期工程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工,养殖水体达14万m³;丹江龙山镇土台村设施渔业项目一期工程养殖水体1.3万立方米,已投苗20万尾;占地 251 亩的“丹江渔乡” 国家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和中联智科设施渔业项目已相继落地并开工建设。三是联农带农持续推进。创造性探索建立兴渔带农机制,以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水产原种场为骨干,以192家渔业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带动全市2万渔业人口增收致富。郧西县探索政府出资建设,集体资产入股,市场主体轻装上阵的方式,带动5个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房县国有企业水投公司出资成立房县鑫和渔业公司,养殖大户进驻经营,利润按比例分成;郧阳区城关镇翻山堰村、大柳乡左溪寺村以村集体为主体发展设施渔业,带动120余户参与设施渔业生产。

聚焦产业融合,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一是擦亮“丹江鲌”品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副书记诸葛宇杰同志调研十堰设施渔业有关指示精神,组织申报“丹江鲌”区域公用品牌,组建“丹江鲌”供应链有限公司。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北京、深圳、武汉等地举办的水源地绿色农产品博览会、湖北十堰-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旅游链对接大会绿色农产品贸易对接活动、湖北农业博览会等。丹江口翘嘴鲌荣登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水产)区域公用品牌TOP100榜单第46名,位列全省农产品(水产)区域公用品牌第3名。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十堰格瑞、金钱湖渔业等6家企业成功申报市级龙头企业;鑫运渔业、汉泽生态农业入选全省水产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骨干基地;丹江口市优优食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湖北博奥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入选2023年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生产的鱼头等产品成功通过了欧盟认证企业备案。三是推动渔文旅融合。张湾区打造知雨轩、鱼悦栖乡等集吃、住、科普、养殖、垂钓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生态园;郧阳区围绕鲟鱼产业打造鱼子酱产业展示中心、文化交流中心、探险公园;郧西县围绕设施渔业打造观光景区,发展“光渔融合”,做到棚下养鱼、棚上发电。全市休闲渔业产值达到4.96亿元。

聚焦绿色健康,强化技术指导服务。一是组建专家团队。着力开展服务创新,打造“洋博士”“田秀才”和“土专家”相结合的技术服务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二是服务苗种繁育。根据设施渔业需要“以养定种”,建成4个省级水产原种场,建成翘嘴鲌工厂化繁育基地,年繁育能力15亿尾;组织专家集中力量攻克拟尖头鲌、多鳞白甲鱼等本地特色品种繁育、饲料鳜驯化等。湖北鑫运公司成功繁育出拟尖头鲌苗种800万尾,郧阳区开展饲料鳜驯化,成功率达84%。三是服务养殖生产。对设施渔业规划建设、养殖生产、尾水治理、病害防治等进行全方位技术指导。制定并发布《翘嘴鲌陆基圆形池养殖技术规程》《鳜配合饲料陆基圆形池养殖技术规程》等十堰市地方标准。开展养殖尾水治理试点建设,全市共建设养殖尾水治理试点8个。


来源 | 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十堰市水产局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