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启东市沿江沿海纵横百里水产养殖区域,春节前后,是广大乡亲一年中最为忙碌的增收致富时节,其出产的特色产品,为国内市场独有或少有的2.9万亩淡水一龄蟹种(扣蟹),以及3.1万亩海水人工养殖三疣梭子蟹、拟穴青蟹及脊尾白虾。
“虾兵蟹将”闹新春
10日上午,寒风袭人,在黄海岸边450亩池塘的东海镇“老渔民蟹种基地”,工人们身着半身油裤,蹚入刚抽干水的蟹塘,将躲在成排瓦片下密密麻麻的扣蟹一捧捧收集。随后,扣蟹经清洗进入基地分拣库房,又有三四十个工人将之区分公母,打包装车发往三四百公里外的苏北骆马湖河蟹养殖区。
“1月13日以来,除春节放假5天,每天70多个乡亲捕蟹、拣蟹,日均发货1.5万余斤。”基地老板施勤力介绍,“20多天里,总共发送蟹种30多万斤,支付工资23万多元。”“‘老渔民蟹种基地’是全市沿江沿海淡水人工养殖产品集中丰收季的一个缩影。”启东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陆健提供数据,全市共有6万余亩海淡水池塘,其中2.9万亩淡水池塘出产扣蟹,预估亩产值超1.1万元;3.1万亩海水养殖区混养收获的三疣梭子蟹、拟穴青蟹及脊尾白虾,预计亩均产值可达1.7万元,成就本土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带动数万农户共同致富,2024年,该产业支付乡亲务工工资及水面租金总计达1.5亿多元。
时下,启东市2024年度培育的扣蟹已进入销售高峰,每天外销总量超100万斤,平均单价21元一斤。而销售过半的海水脊尾白虾单价超35元一斤,年前售罄的拟穴青蟹和年后尚余三四成产量的商品梭子蟹均价则高达80多元一斤。启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国强介绍,上述“三蟹一虾”,俱因具备精品特质,多年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至于海水混养的名贵梭子蟹、拟穴青蟹和脊尾白虾,更因上市时间正处于元旦、春节两大节日,大众消费需求旺盛,其身价也年年居高不下。
荒塘变身“聚宝盆”
启东市沿江沿海绵延百里大片低洼水田荒塘及滩涂盐碱地,曾在上世纪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当地农业生产与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
进入21世纪,市、镇两级政府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及时发现当地在海淡水产品人工繁育、养殖上,拥有得天独厚的长江口区域暖湿气候、海淡水交汇及中华绒螯蟹天然繁育水域等资源优势,进而引进开发蟹虾种源、加大技术扶持,促成海淡水养殖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并最终演变成当地特色富民产业。陆健告诉记者,2024年春节前后,全市淡水扣蟹总销量突破1500万斤,蟹种辐射国内各大河蟹主产区约60万亩水域,总产值超3亿元。产出海水脊尾虾逾900多万斤、三疣梭子蟹100余万斤、拟穴青蟹50多万斤,总销售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
变荒滩水塘为富民“聚宝盆”,启东市在摸索中累积成功经验。20世纪初,当地利用沿海堤内荒滩推动实施河蟹大眼幼体苗种繁育,但刚开始幼体成活率偏低、生长时间至少两年,市场很快陷于低迷。此时,有能人敏锐发现,养殖河蟹如若采用预先培育的扣蟹,则成活率高,且当年即可长成较大规格商品河蟹,增效两三倍。探得这一商机,启东淡水扣蟹养殖产业应运而生。随着优质蟹种日渐抢手,沿江沿海大片淡水荒塘沟河得到充分利用,扣蟹面积逐年稳步提升至目前的2.9万亩。
随着淡水低田沟塘变成扣蟹天堂,海边堤内连片荒滩却因盐碱含量高、改造成本大而重陷荒芜。此时,拥有万亩围垦盐碱地的黄海滩涂公司敢为人先,引入海水混养脊尾白虾与三疣梭子蟹,在获得成功的同时,还因产品填补春节前后国内市场空白大受消费者欢迎。此后多年,此养殖模式因产品供不应求、效益持续提升而推广辐射至全市沿海宜养堤内荒滩,开发利用率将近达100%。
来源 | 南京广播网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