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春节前肥猪出栏过于积极,春节后肥猪紧缺,标肥价差扩大到同期历史极值,但由于标猪供应较为充裕,加上春节之后是需求淡季,因此现货价格在春节之后大幅回落,并跌至14元关口。元宵节后需求端逐步回暖,在学校开学以及务工返城的支撑下,预期下周餐饮以及企业团餐备货将有短暂集中增加,对现货价格将有一定的支撑,加上较大的标肥价差,现货价格或有一定的回暖。
对于后期猪价,国元期货认为,节后养殖端出栏逐步恢复,虽有少量二育逢低入场,但规模较小,支撑力度不足,供给重回宽松预期,需求则步入淡季,随着屠企陆续开工,开工率较收假初期有所回升,但较节前峰值出现明显回落。短期内猪价继续大幅下探的预期不强。
开源证券研报指出,年后淡季猪价开启阶段性下行,二育及仔猪价格上涨对猪价形成托底。春节后步入猪肉消费淡季,生猪屠宰量逐步恢复正常,猪价逐步开启下行。但仔猪价格相对高位运行或刺激养户由外购仔猪育肥转为二次育肥进而对猪价形成托底,预计后市猪价下行空间有限。
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月7日,国内生猪(标准体重)平均价格为14.93元/公斤,较前一日下跌0.35元/公斤,跌幅达2.29%。全国各大区域生猪价格均呈现下跌态势,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和华南地区生猪平均价格继续走低。
去年下半年仔猪补栏充裕,因此今年上半年市场并不缺商品猪,市场虽有压栏挺价,补足体重空间,但幅度不会很大。在市场预期相对悲观情况下,预期二育抄底价格不会很高,即使进场也是滚动二育,周期不会很长,预期2月现货价格区间震荡。随着春节之后饲料价格的上涨,将增加中长期的养殖成本,抬升远月期货底部重心。
截至2月上旬,自繁自养的养殖利润相对乐观,加上往年三季度是现货价格高点,导致1月以来仔猪补栏积极性较强,但今年疫情可控,在没有较强炒作题材的情况下,预期现货价格上涨幅度或将不及预期。
“春节过后,生猪市场的供给或处于季节性相对过剩状态。”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表示,“每年生猪市场的消费高峰期都在春节假期期间。目前,从生猪的供给来看,从2024年9月至今,生猪屠宰量在持续增加。2024年12月、2025年1月,生猪屠宰量均达到历史较高水平。另外,2024年6月以后,新生仔猪的数量也在持续增加。春节过后,商品猪的供给量或也处在较高水平,非常充裕。”
春节之后现货价格回落,期货近月合约冲高回落,但近月合约利空已经基本兑现,若现货价格回调在市场预期内,期货价格底部支撑较强,上方仍有一定空间,但幅度有限,整体底部震荡为主。
长期来看,2025年,养猪利润或有相应回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78万头,接近105%的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上限。2024年出栏生猪头均盈利214元,比2023年提高了290元。
多数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生猪养殖端获得的利润有限。咨询机构涌益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24日,外购仔猪的养殖利润为亏损,亏损数额为28.52元/头;自繁自养的养殖利润为134.32/头。
“目前,养殖端的利润整体在成本线以上。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2025年,养殖端或依然有盈利,但是盈利水平同比会有所下降。”朱增勇说。
对于养殖端来说,保持盈利、降本增效仍是发展的重心。
朱增勇表示,当养猪业进入上涨周期时,养殖端不计成本持续扩张的情况较为常见。但是,当产业在进入下行周期后,特别是整个产业的供给能力相对稳定时,会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从经营角度看,养殖端还是以稳产为主,若扩产,需要保证边际成本是下降的。
同时,朱增勇坦言,建议养殖端今年还是以稳产为主。从目前的市场形势看,猪肉的消费需求或已达到天花板,未来很难增加。在产能稳定的情况下,不同养殖户(家庭农场、小型养殖企业和龙头企业等)之间的竞争主要看成本和市场影响力。在市场影响力方面,规模企业的优势无疑会大一些。不同养殖户市场竞争的关键还是在于成本,降本增效仍是重心。
来源 | 中国商报、新华财经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