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产业“寒冬”,阳信“牛”转乾坤

在全行业普遍承压的情况下,作为国内肉牛加工及养殖大县的阳信,诸多养殖户及相关企业“寒冬”里不仅没有亏损,效益反而逆势上扬。全行业普遍困难的情况下,阳信肉牛产业为何游刃有余、韧性十足?

杨建,阳信县温店镇大营村的一位肉牛养殖户。说起近期肉牛产业发展情况,这位入行已有15个年头的养殖户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尽管普遍认为2024年行情低迷,但我年底前出栏的这批牛,每头净利润超过1500元,效益虽然赶不上三年前,但在当前大行情下,也是不错了。”2月18日,杨建一边开车,一边介绍情况,“在大行情不好的情况下,我们这里的养牛户,绝大部分跟我一样,不仅没亏还挣到了钱,不少户挣得比我还多。要说我们为啥能挣钱,其中肯定是有原因的。”

杨建介绍说,在大行情不好的背景下,他们之所以还能挣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搬进了县里统一规划建设的养殖小区。

阳信县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阚玉盟介绍,阳信是肉牛传统养殖大县,全县肉牛养殖专业村有36个,平均每4人就有1人从事肉牛行业。

但过去,养殖户们都分散在各村,由于一家一户搞养殖,犊牛购买、场地建设、防疫、饲料购买等所有环节,养殖户都是各自为战,费时费力,总体养殖成本居高不下。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该县先后筹资3.4亿元,于2022年前后陆续建成4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引导养殖户 “退村进区”。攥“指”成“拳”后,规模效应开始显现,养殖户养殖成本大幅降低。

杨建介绍说,过去自己在家养牛,受场地限制,一次最多只能养40头。肉牛养殖,日常管理环节琐事很多,隐形成本更多,单就说排泄物清理来说,一天就需要刮两次、清一次,仅此一项每头牛每天就需要一块钱的支出。

2022年,镇上的养殖小区建成,杨建与周边诸多养殖户搬进了小区。“小区不仅为我们提供成本价的饲料,还帮我们争取低息贷款,日常防疫也统一由专业兽医防疫人员负责,同时免费提供疫苗兽药。犊牛采购、粪污处理、设备维修等也由小区统一服务等。如此一来,养殖环境变好了,疫病相应也减少了,关键是劳动效率比过去高了不少,肉牛品质也提升了。” 杨建介绍,“投入少,肉牛出栏价还相对较高,一反一正,利润自然就高了。”

“整个行业的下行趋势,其实从2023年就已显现,但我们企业经营额却逆势上扬,产值从2022年的6.7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3.6亿元,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企业产业链长,深加工极大缓冲了鲜牛肉价格下行带来的冲击。”山东福安清真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宗瑞介绍说。

在屠宰环节,阳信目前已引进国外先进肉牛自动屠宰线、智能分割加工线以及铝镁锰净化车间。生产线上,一头活牛到牛胴体仅需2分钟,较传统工艺时间缩短3/4,牛肉鲜度得到进一步保障,也从根本上提升了流通速度。

在肉牛养殖环节,该县已制定肉牛智慧养殖技术规范、优质牛肉生产技术规程等22项肉牛全产业链标准,把标准化生产理念贯穿到“名、特、优”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肉牛养殖标准化、科学化,带动全县养殖业在饲料配比、技术推广等方面形成统一规范,不断降低养殖成本。如建成的国内首个万头肉牛5G牧场,通过电子耳标和智能项圈,对牛进行实时监测、精准饲喂,实现肉牛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养殖成本同比降低10%。


来源 | 大众新闻

编辑 | 李金霞

编审 | 刘友智 何聆溪

监制 | 田国英 刘迎春

声明 | 本文转自以上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